14.6k 人追蹤
追蹤
出現4大警訊小心是氣喘!全台200萬氣喘患者 7成不自知
出處/康健雜誌 文/謝佳君 圖/photoAC
2023年4月28日 週五 上午11:09
許多人有咳嗽的小毛病,常誤以為是感冒、過敏、甚至長新冠的後遺症,實際上很有可能是氣喘。專家估計,全台氣喘患者超過200萬人,其中卻有高達7成的人不自知;醫師提醒,只要出現4大症狀,就該及早就醫。
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約10%、孩童約20%,估計國內成人氣喘患者多達200萬人,與糖尿病人口不相上下。然而,許多人卻輕忽氣喘的威脅,嚴重的氣喘也可能要命。世界衛生組織(WHO)則估計,全球約有3億氣喘人口。
亞東醫院胸腔內科教授鄭世隆表示,多數氣喘患者沒有意識到自己是氣喘,導致國內目前氣喘的診斷率只有大約3成、僅59萬人確診氣喘,「而且如果把氣管敏感、過敏性輕微氣喘也算入,國內氣喘患者可能更多。」
4大症狀可能是氣喘 久咳2週未癒就要小心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年邀集全台60家醫療院所、共105位胸腔內科醫師,首度針對看診時病患氣喘常見症狀進行普查,並提出4大氣喘症狀:
久咳不癒、咳嗽咻咻聲、胸口緊、反覆出現感冒症狀。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指出,民眾常誤解咳嗽很難好,咳嗽超過2週也不以為意,又或者是把咳嗽症狀都視為感冒,對一年三不五時感冒,甚至是胸口有時一陣緊、有點吸不上氣,咳起來有咻咻聲、「嘿咕」也不理會,以為咳嗽好了應該就沒事,「其實這些很有可能都是氣喘的症狀。」
鄭世隆解釋,正常的支氣管應該是肌肉鬆弛、管壁暢通,而當氣喘急性發作時,支氣管的肌肉會收縮、管壁發炎阻塞,如果氣管長期發炎,會導致氣管硬化,氣喘更加劇。
鄭世隆說,一般人一年感冒大約1~2次,而且感冒引起的咳嗽通常不會持續超過2週,如果2~3個月就感冒其實不太正常,這些都是氣喘的警訊;有些人雖然只是以鼻塞、流鼻水等症狀表現,「但氣喘患者常常也伴隨有過敏性鼻炎,所以並不一定真的是感冒。」
甚至有些人以為自己只是氣管比較敏感、容易過敏引起咳嗽,但其實氣管過敏就是氣管發炎的表現,屬於較輕微的氣喘,雖然不見得有胸口緊、咳嗽出現咻咻聲,但如果再嚴重一些,就有可能演變為症狀明顯的氣喘。
鄭世隆最近也遇到一名40多歲的男患者,確診新冠肺炎後久咳2週遲遲未癒,以為是長新冠,直到有一天咳到胸腔發出咻咻聲的喘鳴、夜咳不止,就醫才診斷出是氣喘,更驚覺原來過往反覆感冒的症狀都是氣喘引起,「很多病人可能之前就隱約有氣喘症狀,但不明顯,直到在新冠病毒刺激下,症狀加劇才被發現。」
吸入型類固醇有效控制氣管發炎 天天使用作保養
氣喘的治療藥物主要有2種,吸入型類固醇和短效型緩解用吸入劑,兩者的作用和效果也不同:
• 吸入型類固醇——治本:由於氣喘是氣管腫脹發炎引起,鄭世隆形容,可以想成氣管有火在燒,使用類固醇可以避免氣管持續發炎,達到滅火的作用,因此可以從根本的發炎問題解決,且必須每天規律使用,作為保養、控制發炎,類似標靶藥物精準治療。由於劑量輕,即使天天使用,1年份的吸入型類固醇也低於一顆口服類固醇的劑量,副作用相當小。當氣喘獲得控制,也能再評估減輕劑量。
• 短效型緩解用吸入劑——治標:主要在氣喘發作時快速擴張氣管,但並未處理氣管發炎的問題,只是「緊急救火」,長期使用會使氣喘加重,因此並不建議依賴這款藥物。國內健保資料庫數據顯示,每年使用3支以上緩解用吸入劑的氣喘患者約有16%,急診住院風險高出7成2,死亡風險更高出9成。
此外,王鶴健指出,短效型緩解用吸入劑還含有一種推進劑
氣體氫氟烷化合物(HFA),有可能促成全球暖化,每年在全球約造成130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英國調查研究也發現,使用短效型緩解用吸入劑且氣喘控制不佳,碳排放量還是氣喘控制良好患者的3倍。
鄭世隆說,這兩款藥物在藥局也買得到,短效型緩解用吸入劑只要幾百元,吸入型類固醇則要上千元;不過在醫師處方下都有健保給付,因此民眾只要就診即可由醫師開立處方。醫師一次開立的吸入型類固醇處方劑量約為1個月,因此只要每個月回診即可,不必為了省藥費而自行購買緩解用吸入劑使用。
延伸閱讀:
咳嗽吃什麼緩解?乾咳、有痰的原因?止咳4方法一次看
喝咖啡可以用來治療氣喘?食藥署:太慢太弱
氣喘患者的自救教戰守則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