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口木 發達集團營運長
來源:實力養成   發佈於 2008-10-06 02:06

你(妳)真的看懂財經新聞嗎?(轉貼)

「不要看新聞做股票」這句話應該是所有股市新鮮人最常會聽到的告誡之一。但事實上,只要能讀出字裡行間的絃外之音,新聞的實用性還是蠻高的。所以,能不能看財經新聞做股票呢? 就看你有沒有真的看懂這篇新聞囉!!
「不要看新聞做股票」這句話應該是所有股市新鮮人最常會聽到的告誡之一,特別是當許多產業或個股的利多消息出現在報章雜誌時,股價卻反而時常是由高檔開始滑落,成為大家口中的「利多出盡」;反之,在大家一片悲觀氣氛時所出現的負面新聞卻往往會出現所謂「利空出盡」的現象,特別是有些特定機構的說法更是如此。新聞是不是真的這麼沒有價值,或是只能反著做呢?
其實每個人所發表的言論一定都隱含著他實際或潛意識裡的想法,而這些訊息也一定有他潛在的動機,如果不能去分析這些新聞的真正涵意,自然很容易陷入看新聞做股票而虧損的狀況。以目前日常生活可以接觸到的新聞來源來說,通常包括財經記者、金融機構、產業專家等三個不同的發言機構,我們就分別從這三種不同類型新聞製造機的角度來做分析。
財經記者- 報導事實現況而非預測未來
第一種類型是財經記者。對於一般記者來說,他們的工作在於「報導現況」,而非「預測」或「評論」。如果有特定的個股或族群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他們一定是要在當天的晚報或隔天日報出現新聞的,不管提出的看法是不是合理。因為有許許多多的投資人想要了解這些個股或產業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波動?不過,如果要等到新聞出來才知道自己的股票為什麼會漲會跌,那應該算是不及格的投資人吧?
所以像這類記者寫的新聞,其實都是等到股價出現大幅變動之後才會有相關訊息見報,因此對於投資人來說價值就比較有限。不過這也無可厚非,畢竟總不能要記者去預測下個月Dram價格跟類股走勢吧?或是說他如果寫ㄧ些股價平淡無奇的個股,應該也不會受到讀者的青睞,到時又要被總編輯唸了:「今天台股漲了200多點,你沒事去寫ㄧ篇高股息定存概念股做什麼啊?這種時候誰會甘心只領股息啊?」。不過有些記者確實在該產業是有「喊水會結凍」的能力,但畢竟是少數啦,至於是哪些? 嗯…大家看報紙時多留意就會發現了。
這種型態的新聞大約佔了一般報紙或媒體70%以上的版面,而就如同前面所說的,這類新聞是純報導而非研究預測,所以大部分看報紙做新聞時會遇到「利多出盡」或「利空出盡」的相反走勢,其實也就沒有那麼令人意外了。
金融機構- 置入性行銷的高手
第二種類型是金融機構,包括投信、外資及投顧都屬於這種類型。這類就與記者不一樣,因為他們的工作不是「報導」市場發生什麼,而是要去「預測」市場會發生什麼,所以就會比較有趣了。就像前面所說的,每個人的言論一定有他的動機,那麼,金融機構的動機是什麼呢?以投信或投顧來說,他的看法其實就等於他的部位,當他們一片看多時,也表示他現在的持股是滿水位等著要賣的,反之亦然。因為對於他們來說重要的是績效,發言準確率倒是其次。
研究機構也很有趣,由於研究員所出的研究報告除了給我們一般投資人之外,最主要的就是給投資法人了,包括一些專業投資機構或退休基金之類。這些機構在看了這些報告之後,會對於研究員提出一些對該產業或公司的相關問題,如果回答的好或夠專業,這些機構就會在這家券商下單,手續費就算是研究員的業績,有興趣可以翻翻「一個投資分析師的告白-華爾街牛肉場」這本書,對於研究員的工作性質有相當寫實的描述。
還有一種擺明了就是金融機構在行銷商品的新聞。這就像時裝劇中賣跌打損傷膏藥的小販,往往會有個彪形大漢先出來展示他的肌肉與體格,不時還要拿個刀槍木棍來測試一下,等到圍觀的群眾慢慢的多了,長的像師爺的傢伙就會拿出藥丸開始兜售,頓時掀起一股搶購熱潮。是不是覺得跟你最近看到的XX基金特刊報導非常類似啊?
很多新金融商品的募集都是一窩蜂的,一如過去的精品基金、綠能基金或是去年火熱的越南基金都是如此。新聞上往往會告訴你過去幾年的報酬率是多少多少,這就像叫個已經有個六塊肌的猛男出來測試給你看一樣,但過去的績效不代表未來的績效,我們真正想要知道的應該是哪個「紙片人」有潛力變成「猛男」吧?只不過,許多的投資人還是很容易受到這種置入性行銷的影響,只因為他們不了解這些新聞的本質。
即便由金融機構而來的這些新聞多數是置入性行銷,但是投資人仍可以從中去蕪存菁擷取有用的部份來為自己所用。比如說投信的看法,就可以當作一個明顯的反向指標,這並不是說投信的看法不準或是能力有問題,而是說當投信全面看多時,其實表示他們的持股水位都已經在高檔,那後續哪來的資金去繼續做推升呢?
而專業的研究機構,判斷準確與否就會比投信投顧來的有參考性。只是每個研究機構或研究員能力都不一樣,所以準確率就因人而異了。就我自己而言,看研究報告的重點不在於它的準確性,而是在於裡面的產業知識。這對剛開始接觸產業基本面的投資人而言,也不啻是一個吸收知識的好方法。
產業專家- 讀出新聞的絃外之音
第三種就是產業專家了,比如說各公司的發言人、產業龍頭或是上下游供應商的發言。根據我自己的經驗,這類型的人對於自己家的新聞通常是報喜不報憂,其實這也是人之常情,有哪個財務長會指明說自己的公司狀況不好呢? 頂多是說,進入第三季產業旺季後狀況會逐漸復甦,(問題是現在可能才第一季耶! 其實這就是表示2Q狀況還是不怎麼樣…)。
例如近期有許多的營建業者紛紛出來駁斥房地產泡沫說的評論。主要的論點不外乎「豪宅每坪上看200萬元,房價後市仍看好。」這句話聽起來是不是很像:「法拉利要漲價了,我們趕快買台腳踏車先,不然到時跟著漲價就買不起了。」我相信豪宅會繼續漲,但是一般住宅呢?新聞的本身並沒有太大的謬誤,重點在於你能不能聽出絃外之音。
但這類的產業專家講別家公司,特別是上下游供應商就會很準而且很直接,因為那是別人家的事。比如說某NB大廠的總經理對於面板的預測就非常準確,而某半導體封測大廠的董事長,每次法說會最引人注目的不是該公司的業績,而是各終端產品的景氣預測。而比起一般性的發言,產業新聞中的實際動作就會來的更有價值一點,比如說擴產、合併、籌資之類動作就更容易了解公司真正的想法。
有人說報紙上面唯一可信的只有日期,其實只是不懂得閱讀新聞可信的部分罷了。比如說財經記者發布的新聞就當作實況報導,通常還會幫讀者整理一些資料。投信或投顧多半是反指標,研究報告則是看產業分析的部分就好,準不準就要長期追蹤了。其實只要知道這些人發布新聞的想法跟動機,新聞的實用性還是蠻高的。所以,能不能看財經新聞做股票呢? 就看你有沒有真的看懂這篇新聞囉!!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