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貓 發達集團副處長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0-03-27 09:20

外匯準備金 降低避險成本

2010-03-27 工商時報 【薛翔之】
壽險業者之所以提出外匯準備金制度的構想,主要是國內缺乏長天期、報酬率可滿足保險業者的金融商品,因此海外投資成為壽險資金運用的主流方向,但海外投資除了商品本身的報酬,很大的變數來自匯率風險,避險商品成本很高,不避險如碰上台幣升值,匯差損更令業者受不了。
以國壽和新壽為例,去年花在避險上的成本,分別高達60億元和44億元,主要是利用換匯(CS)為工具,由於成本實在太高,保險業海外投資約3兆的部位中,約只有不到6成進行避險,其餘就用自然避險的方式處理,直接跟匯率賭。
換言之,買到高成本的避險工具,會吃虧,直接跟匯率賭上一把,失算的機率更大,匯差損因此經常困擾保險公司。為此,保險公會經過研究,決定利用準備金制度來解決問題。
其做法是:把保險業的危險變動和重大事故準備金中,挪出800至900億元,作為外匯準備金的第一桶金,以後,每個月依照國外投資卻沒有避險的部位,提出萬分之五或更高比率,挹注此準備金;也可以當台幣貶值,出現匯率收益時,將收益的五成提撥出來,充實此一準備金。目標是累積到2,000億元。
準備金在保險公司因台幣升值,出現匯兌損失時,即可發揮平穩作用,沖抵匯率對保險公司損益的影響。
由於日本、南韓已相繼採行類似的做法,金管會保險局也傾向同意比照處理,降低匯差損對保險公司損益的干擾,畢竟,去年台灣只有15家保險公司有賺錢,而他們賺的錢合計300億元,跟花在匯率避險上的成本,一樣多。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