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眾議院計劃在美東時間10日上午,表決總統拜登所提出的1.9兆美元紓困案,力拚在14日前送交拜登簽署。
最近美國公債殖利率上升,顯示金融市場擔心拜登的這項紓困計畫可能過度刺激經濟,並推升通膨。不過,最後不見得會如此,因為儘管拜登的刺激經濟措施規模龐大,各個部分對經濟的影響卻各自不同。
Alpine Macro機構全球策略長趙臣(Chen Zhao,音譯)認為,在拜登的紓困案中,與防疫有關者約占40%,即7500億美元,用來施打疫苗,及金援各州與地方政府的防疫支出,這些對經濟成長的促進效果都不大;對地方政府的援助可以減少裁員人數,這點對經濟有利。
另外,約1兆美元用於直接補助家庭所得,包括退稅支票、孩童減稅額,以及加碼失業給付;再有1500億美元用於協助困難企業。
這些補貼支出與公共投資非常不同。前者相當於減稅,後者才會直接提高經濟成長。兩者的乘數效果也很不一樣;最近的經驗顯示,所得補助對經濟成長的影響往往很小,這是因為企業與消費者行為相當理性,都知道這些補助只是一次性的,因此通常會把錢存下來,而不是花掉。
以去年3到5月為例,當時的刺激經濟計畫總金額約達3兆美元,但對提高經濟成長的效果卻甚微,因為消費者不僅把所得補貼存起來,還把其他來源的所得也存下來。同期間美國的個人可支配所得增加了2.4兆美元,但個人儲蓄額卻激增逾5兆美元。
趙臣說,同理,拜登的計畫中雖對企業及消費者補助1.15兆美元,但其中有多少會被花掉仍不確定。由於現在疫情似乎已得到控制,經濟活動即將解封,因此一些補助將會成為最終消費,因此可能會造成一次性的通膨升高。
但假定消費者會把領到的補助存下一半,則消費支出可能會增加約5千億美元,但這並不足以彌補高達1兆美元的產出缺口(實際與潛在經濟產值之間的差距)。因此現在就說拜登的刺激措施過當,且可能持續推升通膨,仍言之過早。
政府在經濟困難時期,的確需要對低所得家庭給予補貼。但政府也應該調度更多資源於公共投資,才能擴充生產能力,帶動經濟成長,這也才是促進需求及對抗經濟危機的更佳做法。(延伸閱讀:
會員專屬/拜登紓困方案的袖裏刀--最低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