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avatar/05/89/58980.jpg)
-
行動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0-02-20 07:41
疫情蔓延非出國不可怎麼辦? 注意機上這4處細菌死角別碰
COVID-19(簡稱武漢肺炎)疫情蔓延下,衛福部長陳時中早早警告,坐飛機是高風險的事,非必要儘量減少海外活動。但難免有公務在身等非出國不可的時刻,參考專家提供的方式,避免在機上受感染。
目前衛福部仍建議,一般健康民眾平時不用戴口罩,但陳時中特別強調「搭飛機一定要戴」,可見機艙環境存在高風險。
假使機上有受感染的人,一般認定他的鄰座或前後兩排乘客風險最高,但有感染疑慮的恐怕不只這些位置,因為多數人在飛機上不太可能坐著不動,尤其是長途航程,多半會伸伸懶腰、起身上廁所,或打開座位上方的置物櫃,這些動作都可能影響感染範圍。
靠窗位置最安全 走道位置風險較高
由一群美國公衛專家組成的健康飛行研究團隊(FlyHealthy Research Team)觀察乘客在機上的動作與行為,在2018年發表研究,研究指出43%的靠窗座位乘客會在飛行途中起身走動,靠走道的則多達80%。
因此,靠窗乘客較少接觸其他座位的乘客,而走道位置的危險性在一般情況下並沒有比較高,但一旦機上有機組人員染病,情況就大不相同。
機組人員有大量時間在走道走動並近距離接觸客人,研究顯示1名生病的機組人員就可能感染4.6名乘客,走道位置這時候風險自然較高。
歸納起來,選擇靠窗座位,並儘量坐在位置上,不要四處走動,最能減少被感染的風險。
洗手比口罩更有效
儘管陳時中強調搭飛機一定要戴口罩,著有《機艙機密:空中旅行大百科》的機師派翠克.史密斯( Patrick Smith)則認為:「在機上染病通常不是因為呼吸到什麼,而是因為摸過什麼。」
試想這樣的狀況:一名染病的人咳嗽時以手遮口,接著上廁所,用手轉動門把,接著下一個上廁所的人也轉動門把,再用手摸臉、眼睛或嘴巴,病毒很可能就透過這樣的途徑傳播出去。
因此隨時保持手部清潔才是最安全的防護方式,在無法、也不適合不停起身洗手的機艙裡,一罐小小的酒精性乾洗手液可能比口罩來得更有效。
選擇酒精濃度60%以上的乾洗手液,每次使用至少2∼3 cc,並以雙手充分互搓直到乾燥,才有足夠的防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