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媽媽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7-11-28 18:01
義美總座批花50億建築檢驗大樓 無助提高食安能力
義美總經理高志明在臉書發文,針對台灣農業及食安等問題提出看法,且列了12點狂想曲,他說,以上狂想曲內容,若能有部分成真實現,也應該算是「功德一件」!
一、讓擁有農地、辛勤耕作、少用農藥的農民,有穩定的好收入、與尊嚴,以永續台灣美麗環境、永保台灣優質農業用地。
二、政府應提供「足夠的工業區土地」,不要讓「無處可去、無奈的違章工廠」之排放水,破壞優質的純農業環境。
三、政府應提供「足夠的廢棄物最終處置場」,不必讓「正當的工業廢棄物」,四處租用農地低調掩埋,污染到農產品。
四、政府應幫忙農民穩定農產品的產銷、研發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價值-----讓農民以每分土地(293.4坪)的「農作物總收入價值」為考量,改變以「農作物標的物價值」為考量的傳統認知。若農民少用農藥後,出售「菜頭葉」的收益,高於「蘿蔔」;那何必虛耗時間,等待蘿蔔的收成;二者兼俱,收益會更豐。
若農民少用農藥後,出售百香果、火龍果的同時,其外殼、或外皮,能有附加價值,則農民收入可以增加,又可以幫忙處理農產品廢棄物農業用藥也減少;必然會是「一舉數得」!
五、政府應有計畫地再加強鼓勵種植「耗水量少」的農產品,以便撥出適度的水資源,供給重要的高科技產業使用。
六、輔導農民生產農業廢棄物較少的農產品,並研究利用農產品廢棄物,萃取高價值的「保健用成份」、或價值更高的「醫藥級成份」;除有利回饋農民外,並可以減少農業廢棄物;更可以提升台灣農業的全球競爭力。
七、平均勞動力年齡最大、最缺工的農業,由於老農弱勢,聲量小,加上官府認為「外籍農業勞工」管理不易,而屢屢被否決;這樣公平嗎?每年引導少數年輕學子進農村見學,或返鄉耕作,是杯水車薪。希望照顧台灣廣大土地的老農民,也能得到足夠的協助、與尊重!
八、政府可以再加強協助農民建構「網室栽培」的系統,因應未來全球氣候變遷造成的極端耕作條件差異,穩定農產品產銷。
九、政府應協助農民建構「區域性、移動式」的「農產品乾燥系統」,以協助農民因應雨季、或風颱來時的農產品乾燥,避免「黃麴毒素」類增加的危害;此對「確保食安」也會有重大幫助。
十、期望政府維護「食安.農安.環安」的衛福部食藥署、農委會、環保署長官,能體認行政團隊是一體,逐月檢討各項「環境用藥、動物用藥、農業用藥」的使用,儘速訂定用藥規範、及殘留標準;能夠快速淘汰殘毒重的用藥,加速導入毒性較低、對環境較為友善的用藥。雞蛋芬普尼殘留標準的部會署間爭議,嚴重影響政府形象;就是一例。
十一、預定花費50億元,建築檢驗大樓、購買大批檢驗儀器的「前瞻計畫」,根本無助於提升「確保食安」的能力;純屬浪費!目前,只有行政院 賴清德院長有權阻止不必要的浪費。
十二、「食安五環」的政策方向,是對的;但不應該是金鋼鐵律,不得變動;整合融入「環安.農安.食安 三安一體」概念,是絕對必要的!目前「各部會署所有官員們,無人敢提出細節的修正意見」;此種心理壓力,只有 蔡英文總統自行開口暗示或明示,才能解套。(財經中心/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