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 發達集團副處長
來源:盤後分析   發佈於 2009-06-26 13:35

06/29號傳真稿筆記(楊忠慶)

新興市場永遠有題材
亞股正處投資中點

儘管新興亞洲面臨短期震盪,但是在中國與印度加持下,復甦力道將是扎扎實實從肥沃亞洲土壤冒出來的綠芽,有根的新興亞洲,長線投資永遠有題材。
原本漲勢強勁的新興亞洲,令市場期待它有機會成為全球經濟第一個冒出復甦綠芽的地區,但是欣欣向榮的股市最近卻面臨回檔修正,新興亞洲是否就此會從復甦的綠芽,變成一吹就散的蒲公英,漲勢到了終點站了嗎?
繼四、五月強勁上揚後,新興亞洲開始出現疲弱走勢,這波反彈主要是因為基期過低,稍稍正面的市場訊息,以及各國政府積極救市方案,推動了短暫復甦。評價面分析,二○○八年下半年股價指數超跌,極具吸引力,但是市場急漲後,亞股平均股價淨值比約一.五倍,本益比十五倍已超越過去十年均值,新興亞洲股價雖不貴,但也不能用「便宜」形容。
本益比已不便宜
雖然新興亞洲短線上面臨技術性修正壓力,但是長多格局仍不變,若就此將新興亞洲短期回檔列為漲勢結束過於武斷。至於新興亞洲何時買點再浮現,可以從三個指標來觀察:
一、外資賣超幅度
觀察亞洲資金動態,自二○○七年十月市場高峰以來,亞洲的外資已撤出超過一千億美元,也正因為外資撤離速度過快過猛,隨著經濟逐漸恢復穩定,全球資金受到亞洲經濟相對穩定的表現所吸引,開始追逐風險性資產,身為復甦跡象最顯著的亞洲,自然受惠資金潮湧入,股價連番走揚。
Bloomberg統計亞洲資金動態來看,今年以來新興亞洲國家湧入不少資金,南韓流入六九.四八億美元、印度五一.七三億美元,台灣則有三一.二五億美元;不過近期外資買超動能稍見減緩,獲利了結心態濃厚,流出跡象明顯。
近一周來,外資在新興亞洲股市幾乎全部轉為賣超,結束外資對部分亞洲國家連續買超動作,外資賣超台灣二.八三億美元、南韓流出一.六六億美元,才剛大手筆回補的印度也遭到賣超四千萬美元。
中國股市一夫當關
其實資金動能減緩,也可以從今年以來亞股漲幅一窺端倪,第一季新興亞洲恢復速度最快,不過到了第二季漲幅開始落後新興歐洲、東協等其他新興市場指數,顯示全球資金已經遊移至其他相對便宜的地區。隨著資金流出,新興亞洲漲勢暫歇息,國際資金何時再度重回新興亞洲,將是新興亞股再起的時機。
二、中國股市續攻力道
今年以來,新興亞洲題材成為市場焦點,主要是因為背後有一個重要支撐力道──中國。中國喊出四兆人民幣振興方案、家電從下鄉變成進城,甚至還喊出十城萬盞計畫,一連串刺激經濟方案,連帶刺激新興亞洲其他國家景氣。
儘管此時新興亞洲面臨修正回檔,但是中國股市卻一夫當關,交投持續熱絡,甚至還在政府重啟IPO計畫消息面下,持續挺進,寫下近十一個月新高。中國股市強勢走揚,對於新興亞洲股市具有指標性意義,未來如果中國股市繼續維持在高檔突破區間,基於比價效應,新興亞洲股市表現不至於過度悲觀。
三、台股止跌訊號
身為供應鏈前端的台灣與韓國,受惠庫存回補,股市表現亮眼,台股一度成為全球表現最佳的股市,但是六月開始,台股漲幅開始落後,甚至還率先亞洲股市回跌修正。
觀察今年新興亞洲股市表現,台股深具領漲和領跌的特性,從低點到高點,台股大約漲了三○○○點,目前觸及回檔三分之一的技術性關卡六○○○點;倘若台股在此波修正壓力下,仍能維持強勢整理格局,對於整體新興亞洲股市來說,也有領頭羊的意義。
另外從題材面來看,稅制改革引爆資金潮、兩岸和平紅利驅動中概股表態、Window7與iPhone新一輪消費與投資興起、國際級的競爭優勢,以及投資價值再生等五個趨勢面向加持下,台股短線修正幅度應該不至於過大,一旦止跌訊號回升,也預告新興亞股的跌勢將落幕。
談新興亞洲未來表現,不能置身全球經濟之外。目前全球經濟系統風險下降,短線上受惠資金充沛、經濟數據改善,最壞狀況已過的預期加持下,風險性資產仍受到關注。中長期而言,終端需求尚需時間修復,銀行與家計端的去槓桿行為也將持續,可以逐漸確定的是,全球經濟開始走軟復甦格局,隨著經濟最壞的狀況已過,接下來新興亞洲要走自己的路。
新興亞洲軟復甦
過去十分仰賴歐美出口的經濟成長模式出現變化,取而代之的是,逾四十億人口的內需市場主導亞洲未來,其中新興亞洲代表,中國與印度擁有二四.七億人口,掌握逾一半需求的亞洲市場,將是未來成長重要力道。
儘管短期震盪,但是在中國與印度加持下,新興亞洲復甦力道絕對不是像曇花一現的蒲公英隨風飄逝,而是扎扎實實從肥沃亞洲土壤冒出來的綠芽,有根的新興亞洲,長線投資永遠有題材。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