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k2 發達集團營運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8-08-09 07:30
外貿逆轉對東亞經濟成長不利
據海關統計,今年七月我國外貿出現逆差,金額達4.1億美元,這是兩年半以來首見現象。台灣七月出囗年成長率8%,對美國出口呈負成長6.1%,對香港及大陸出口年成長率僅4%(上月為25.5%)。至於進口年成長率達12.3%,主要是受原油價格揚升所致。受外貿逆轉消息影響,近二日新台幣對美元貶值逾三角。除台灣外,東亞鄰國外貿表現亦普遍惡化,外界不免聯想十年前東亞金融危機會否重演。
長期來,台灣的貿易表現尚稱穩健。去年台灣出超273.8億美元,今年前六月亦有80億美元。台灣原享有鉅額順差,短期內卻銳減,落差很大。環顧東亞鄰國,南韓今年元月原估全年順差可達130億美元,但前七月南韓逆差達73億美元,外資匯出造成韓幣明顯走貶。中國大陸上半年出口成長率及貿易順差驟減,也使近周人民幣對美元一度趨貶。其它如日本、泰國、越南、菲律賓,今年外貿表現亦明顯欠佳。
追究台灣及東亞國家外貿形勢逆轉,成因主要有二。其一是能源價格高漲。以台灣為例,今年七月原油進口值達33.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75億美元。今年前七月,原油進口20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71.3億美元。即使下半年油價回落,推估今年每月原油進口值仍會比去年同期多10億美元,全年多120億美元。此因素將使今年順差比去年減少一半。猶記1973年前後發生的第一次能源危機,1979年的第二次能源危機,以及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戰爭,均使國際油價高漲,台灣都出現外貿逆差,新台幣亦因而走貶。
台灣及東亞諸國貿易逆轉另一原因,是經濟學教科書上所強調的「貿易乘數效果」。例如,美國因房地產跌價,引發次貸風暴與二房危機,金融機構嚴重受創,侵蝕自有資本,被迫緊縮信用。美國家庭部門因應高油價及信用緊縮,只好削減支出,造成進口減少,從而東亞國家對美出口銳減。而出口(或出超)是一國總需求的重要構成項目,中國大陸及台灣出超銳減,南韓甚至出現貿易逆差(今年7月逆差高達16.2億美元),都會降低國家總需求及所得水準,進而降低經濟成長率。而一國進口水準深受所得影響,且一國進口就是他國出口,如果多數國家對原油以外商品輸入減少,則循環、交互作用下,全球進出口貿易水準將下降。在前述三次能源危機中,我們都看到全球許多國家貿易量萎縮及經濟負成長。有些經濟學者特別強調全球化下,各國經貿脣齒相依關係,通俗的說法是「掛鉤論」,特別是美國及歐元區經濟不好,東亞經濟也不可能好,因其貿易依存度特別高。但近十年東亞國家刻意壓低幣值,並累積大量外匯存底,故東亞金融危機再次發生可能性不高。
此際,中國大陸的角色備受重視。有些經濟學家從比較長期觀點,提出所謂「脫鉤論」,指中國大陸已逐漸取代日本及美國,成為東亞經濟成長來源。例如1998年前後發生東亞金融危機,形成骨牌效應,但中國大陸卻扮演「中流砥柱」角色,化解了東亞金融危機。過去十年,大陸扮演東亞經濟成長引擎,二千年美國科技泡沫破裂,也未減緩大陸經濟成長,東亞諸國日益依賴大陸市場。
整體來看,短期內「掛鉤論」比較有說服力,國際經濟脣齒相依且國際油價高漲,東亞經濟成長趨緩,外貿出現逆差,勢不可免。且中國大陸在舉辦奧運後,公共投資自高峰回降,總需求將暫時挫落。長期言,脫鉤論可望發生作用,主要是大陸及其它後進國與工業先進國的技術差距已明顯縮小,而兩者所得與工資差距仍大,在全球化趨勢下,東亞國家可望繼續發揮「後進國利益」,所得與工資會繼續提高。而台灣與大陸政治關係改善,經貿限制逐一鬆綁,兩岸將享有「和平紅利」,估計未來幾年台灣經濟與股匯市表現,會比東亞鄰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