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墾丁 發達集團稽核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9-03-22 17:59
股海桑田-環保種苗-碳交易
股海桑田-環保種苗-碳交易
2009-03-22 工商時報 【本報訊】
金融海嘯誘出蕭條幽靈,消費者看緊荷包,企業大砍資本支出,此時企業願意花錢逆勢投資的產業,必定具有極大潛力,3月4日電子一哥鴻海宣布與IBM、EIM與C-Lock結盟,進軍綠色的「碳排市場」,由IBM提供碳計算系統Green Cert,EIM協助建置能源資訊解決方案,C-Lock提供專利技術與開發,整合軟、硬體及服務之全套解決方案,並由鴻海廣東龍華廠做起,打造環保智慧城,未來將擴及台灣、中國、印度、歐洲等廠區,為潛在客戶作示範作用。
全球溫室效應,並不會因金融風暴而停止,根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預估,以西元2000年為基礎,若各國政府落實環保政策,2100年地球溫度將上升1.8℃,若一切照舊忽視環保,地球溫度將驟生3.4℃,顯然現階段的環保政策仍顯不足,發燒的地球成為人類的不歸路,但有做總比沒做好,企業力行環保減碳,既可為企業形象加分,又可賺環保大錢,鴻海跨入碳排市場,提供第一套可計量溫室氣體排放,並驗證監控排碳的解決方案,也為郭台銘董事長所宣示的「製造鴻海」到「科技服務鴻海」的轉型計畫跨出第一步。
早在1992年聯合國就制定「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但自願減碳約定毫無成效,於是在1997年12月11日制定具約束力規範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第一階段規範由38個工業國及歐盟於2008至2010年間,將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削減至比1990年排放量低5.2%,如此歐盟需減排8%,美國減7%(尚未簽署),日本、加拿大減6%,澳洲及冰島可分別增加8到10%。後來各國政府也紛紛制定減排目標,如歐盟宣布2020年以前,碳排放量要較1990年少20%,日本計畫在2050年前減排60到80%目標,美國也希望在2025年以前,碳排放量停止成長,八大工業國(G8)更於2008年於神戶宣布,在2050年以前將碳排放減半,台灣的目標則設定在2025年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在2.54億公噸,相當於回到2007年排放量。如果各國政府可依上述目標前進,未來綠色環保產業及碳交易市場成長可期。
所謂溫室氣體減排中的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一氧化二氮等六種氣體,其中以二氧化碳為最大宗,所以通稱為「碳交易」。根據世界銀行報告,碳交易市場規模2005年為100億美元,2006年交易量為17.45億噸,交易值為312億美元,2007年更成長至29.8億噸之640億美元,預估至2020年可達3,000億美元。歐盟對減排計畫計出罰則,歐盟境內企業排放量,2005年至2007年每超過1公噸罰40歐元,2008年罰款提高至100歐元,歐盟的強制措施,堪稱綠色地球的保護者。
至於減排機制可分為三種:(一)共同減量(Joint Implement, JI),如日本出資給俄羅斯進行減碳工程,俄羅斯所減少的排放量,除了俄羅斯得到碳減量額度,日本也可共享同額度減碳量,此種減排量稱為排放減量單位(ERU)。(二)清潔發展機制(CDM),如工業國協助開發中國家企業減排而得到減量信用,減少之碳量稱為排放減量權證(CER)。(三)排放交易(Emission Trading, ET),如組織內的國家或企業所需碳配額無法達成,可向其他國家購買配額,若減碳超過標準亦可出售,歐盟國間就興起「歐盟排放配額」(EUA)。這些碳資產需經過市場機制運作,包含監測、簽證、交易仲介平台、結算過程。
碳交易市場首推由柏克萊大學經濟學家理查桑德(Richard Sandor)在倫敦設立氣候交易所(CLE),並於2003年9月在倫敦掛牌上市,後來又有「碳排放憑證」在2007年2月推出,並在阿姆斯特丹以每單位12.6歐元掛牌,主要是連結歐洲天氣交易所(ECX)推出以溫室氣體排放為交易主體的系統,交易則涵蓋上述6種溫室氣體,會員可透過「碳金融工具(CFI)」在CCX交易。近期日本向烏克蘭買入3千萬噸碳權,台灣很多公司到國外植林,也是著眼於未來碳交易市場,而石化、鋼鐵、水泥等高耗能或污染產業也將首當其衝
工業化帶給人類更方便的生活,使地球加速暖化,地球孕育高智慧的人類,人類行為污染地球邁向死亡之路。享受現代科技的人們,其實心中都有一顆種苗,這顆種苗緣自年少時困苦卻清新的環境,盼望這顆希望種苗,由個人、企業到國家,能茁壯成環保大樹,護衛起唯一的藍色地球母親。
(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jrc3939)
(本文作者為瑞展產經董事長)
<本帖最後由 小墾丁 於 2009-03-22 18:06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