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nchen 發達集團監事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4-07-29 12:39
台灣研究首例 面天樹蛙用人造物「變聲」吸引異性
台灣研究首例 面天樹蛙用人造物「變聲」吸引異性
環境資訊中心作者: RayPeng
由台大生命科學系副教授林雨德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雄性面天樹蛙在繁殖期時,會利用人工建物如溝渠來擴大吸引雌性的鳴叫聲,這是目前所知第一個發現野生動物使用人造物改變鳴(叫)聲的研究。此一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Zoology期刊上,自然期刊(Nature)網站亦有新聞報導。
面天樹蛙是台灣特有種,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區,在都市邊緣的公園綠地也可發現其蹤跡。每年的2~9月是面天樹蛙的繁殖季,此時雄蛙會聚集在一起鳴叫求偶(稱為lekking,群集展示行為),一般在野外的雄蛙會選擇聚集在有水源、適合雌性產卵的地方求偶,如池塘、水窪邊等,而研究團隊卻發現在台北市郊的面天樹蛙,利用路邊的無蓋排水溝作為群集展示的地點。
林雨德接受記者電子郵件採訪時指出,一開始發現這個現象的是大學部學生譚文皓(也是此項研究的第一作者),他在夜觀時注意到許多面天樹蛙聚集在不一定有水源的水溝中鳴叫求偶,而且鳴叫聲似乎比一旁邊坡上的蛙叫更大聲,懷疑雄蛙是利用水溝的音響效果來吸引雌蛙。研究團隊於是與台大音樂學研究所助理教授蔡振家合作,針對蛙鳴的音頻、水溝寬高度、以及音波傳遞的原理來設計實驗求證。
研究人員隨機挑選11段10公尺長、0.5公尺寬的水溝,以及水溝旁10公尺寬的地面,作為夜間監測的地點。結果發現面天樹蛙傾向選擇水溝內作為求偶處,溝內平均每平方公尺有1.64隻雄蛙、每個監測點超過7隻,而溝外每平方公尺只有0.02隻、每個監測點則是2隻。另外透過聲音分析軟體也發現,溝內的音量可較溝外高出4個分貝,且音節長度是溝外的1.1倍,而鳴叫的音量跟音節長度都是雌蛙的擇偶標準。
過去曾有研究發現蛙類會利用自然環境來改變聲音,例如婆羅洲的一種樹洞蛙(Metaphrynella sundana)利用中空的樹洞來放大鳴叫聲;但發現野生動物利用人造物改變聲音則是首例。林雨德表示,「有些其他蛙種也會出現在水溝中,例如貢德氏赤蛙、長腳赤蛙。但是他們可能只是去找積水產卵。至於聲音是不是也會變大聲,或變長,這我們沒測過。不過即使鳴聲變大,也可能僅是副作用。必須以實驗釐清。」
為更了解雄性面天樹蛙聚集在水溝中的求偶現象,研究團隊目前的後續計畫是進一步排除面天樹蛙聚集在水溝中的其他可能原因,並釐清雌蛙是不是真的比較容易受到水溝中的雄蛙鳴聲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