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如 發達公司總經理
-
來源:健康養身
發佈於 2014-04-24 19:19
長期大量服藥 會加重腎臟負擔
長期大量服藥會加重腎臟負擔
台灣人愛吃藥是出了名的,「有病治病,沒病強身」的觀念深植於大多數台灣人的心中,導致健保藥費高居不下,保健食品、維他命的銷售量不斷上升。而用藥知識錯誤、濫用藥物導致腎臟相關疾病,也一直是國人健康的一大威脅。
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的資料顯示,台灣末期腎臟病的盛行率和發生率,高居全球第一。此外,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調查,比末期腎臟病更為早期的慢性腎臟病,盛行率亦高達9.8%。許多人到醫院看病都習慣拿藥服用,覺得沒吃藥病就不會好,還有許多上了年紀的人,喜歡購買廣播節目所推銷的來源不明的藥物,長期服用成分不明的藥物,或者服用過量的藥物都會造成不可逆的腎臟傷害,演變到尿毒的地步,必須接受透析(洗腎)治療。
臨床上,較常見因使用過量而對腎產生損害的藥物,大致有以下幾類。
1)容易傷腎的中藥材/多年前在歐洲許多婦女服用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的減肥藥品,出現多起腎衰竭的案例後,醫界才證實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材,會導致癌症和腎病變。之後法國、英國、加拿大、美國等11個國家,都禁止進口販賣含有馬兜鈴酸成分的中藥材。台灣衛生署也於2003年開始,禁止使用含有馬兜鈴酸的五種中藥材及其相關製劑,如馬兜鈴、青木香、天仙藤、關木通、廣防已等,都是馬兜鈴酸之中藥材。
2)止痛藥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長期服用止痛藥(如:含有退熱和止痛的乙醯胺酚,是許多感冒藥和止痛藥的主要成分)或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劑(如:阿斯匹靈等),最嚴重的副作用之一,就是會造成腎臟衰竭。
據研究資料顯示,乙醯胺酚類的止痛藥,會引起慢性腎衰竭;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會引起急性或慢性腎衰竭、腎病症候群等。還有一些可能會引起胃炎及腸胃出血、肝炎、猛爆性肝炎,傷害心臟血管系統,易引發全身性血管硬化,對於泌尿膀胱系統則可能造成惡性腫瘤等傷害。
3)感冒糖漿/曾有新聞報導指出,有位婦人一天最多可以喝上24瓶感冒糖漿,企圖代替止痛藥服用,結果造成認知功能傷害,婦人才57歲就診斷出罹患早發性失智症。有些生病但不愛看病的人,常會自行買感冒糖漿、止痛藥等,只要一有小病小痛,就把這些成藥當成萬靈丹服用。感冒糖漿裡頭含有乙醯胺酚的止痛藥成分,還有能提神的咖啡因,喝多了,不但會讓人產生依賴感,導致急性傷肝、傷腎、傷胃腸,也會造成慢性腎臟間質性腎炎,甚至長出泌尿道惡性腫瘤,不可不慎。
4)降血壓藥/血壓過高或過低,對腎臟都會造成傷害。任何降血壓藥物,當服用過量導致過低的血壓,會使腎臟血流減少而造成損傷。其中,像血管收縮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收縮素受器拮抗劑等類藥物,在病患的腎動脈有狹窄時,會造成腎臟血流動力改變,出現腎衰竭等現象。因此,服用降血壓藥物,必須遵照醫囑。但是也有不少人因為擔心降血壓藥會導致腎臟疾病而間斷服藥,卻造成心血管疾病的惡化,這樣反而得不償失。因此,只要遵照醫師指示按時服用,不過量就能控制在安全範圍內。
腎臟的功能隨著年齡的增加會逐漸衰退,加上老年人身體機能開始退化,各種毛病逐漸發生,成為需要長期服藥的最大族群,也因此中老年人可以說是腎臟疾病的好發年齡層。盡量避免長期服用具腎毒性的藥物,是防止藥物性腎衰竭的第一步。
如不得不服用時,應定期追蹤腎功能,一旦發現腎功能異常時,即應馬上停止服用。並且,不要相信偏方、不自行服用來路不明的中草藥、不任意增減藥物劑量、依照醫師處方按時服藥,以及保持與醫療人員的溝通,才是避免藥物對腎臟傷害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