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火 發達集團副處長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4-02-23 09:15

亞洲四小龍的今昔

《經濟教室》亞洲四小龍的今昔
2014-02-23 01:28 工商時報 于國欽
1176204
■依據IMF推計,2013年四小龍以新加坡人均所得5.2萬美元最高,台灣2.1萬美元最低,經購買力平價(PPP)平減後,以新加坡6.1萬美元居冠,南韓3.3萬美元最低,台灣為4.0萬美元。
■2012年在美國花1美元買到的東西,相同的東西在日本要花102.8日圓、在台灣要花15.5台幣、這兩項數字即這兩國的PPP,以其替代匯率折算每人GNP,較能反映人民的購買力及享有的生活水準。
1988年日本學者谷浦孝雄為文指出:「台灣是亞洲新興工業國家的優等生,南韓雖然也很引人注目,但無論從人均所得的水準及分配的公平、或城鄉均衡發展、或中產階級的壯大等方面觀察,都不如台灣。」
另一位學者隅谷三喜男,於1991年也表示:「台、韓是追趕日本的二小龍,日本向來注意韓國的經濟發展,可是,不能不說,台灣做為亞洲的NIES,取得了更好的成就。」
這裡的NIES即是指台、韓、星、港四小龍,台灣在那個年代被公認是典範,其實不只是學者如此認為,相關統計也呈現這個事實。就以1988年為例,台灣的每人GDP已逾六千美元,而南韓尚不及五千美元;同年南韓五等分位家庭所得差距5.7倍,台灣僅4.8倍;再以通膨率觀察,台灣這一年通膨率1.3%,南韓卻高達7.1%。
1980年代台經濟優於韓
南韓在1980年代的通膨率極高,前述1988年並非特例,撇開二次石油危機期間,以1986~1990年的平均通膨率而言,台灣1.8%,南韓5.4%,於此可知,台灣不論經濟成長、所得分配或貨幣的穩定皆優於南韓,日本學者所言非虛。
當然,台灣在1980年代的所得水準確實不如星、港,還是以1988年為例,新加坡已達九千美元,香港更逾一萬美元,領先台灣達三、四千美元。四小龍之所以引起國際的注意,在於這些經濟體不像拉丁美洲擁有豐富的資源,加以二戰之後,社會動盪,情勢一片狼藉,於是許多人好奇,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四小龍得以脫穎而出。
有人認為採取出口導向政策是成功的關鍵,也有人認為政府高度集權指導是經濟能以起飛的原因,還有人認為儒家文化所創造的人民自律是四小龍成功最不可或缺的要素。
值得注意的是,1980年代南韓追求成長的同時,外債急增,許多人引以為憂,然而南韓經濟仍持續擴張,1988年主辦奧運更將南韓聲望推至高峰,惟過多的外債終究引來災難,1997年冬亞洲金融風暴席捲南韓,南韓媒體以「國家破產」形容風聲鶴唳的慘狀。次年韓、港、星的經濟皆呈衰退,依序是-5.7%、-6.0%、-2.1%,惟有台灣仍有3.5%的成長,可謂雞鳴不已於風雨,令國際刮目相看。
本世紀來 四小龍情勢消長
但進入本世紀以來,走出亞洲金融風暴的亞洲,四小龍情勢消長,台灣在美國的市占率於2001年被南韓超越、在大陸的市占率於2004年被南韓追上、領先半個世紀的人均GNP也在2005年輸給南韓,另外與港、星的所得差距也進一步擴大。
我們若以1980年來的情勢觀察,台灣在前面兩個10年的表現確實不凡,也贏得國際極大的讚譽,惟最後一個10年與其他三小龍卻漸行漸遠,國發會管主委日前以早就沒有四小龍示警,的確道出我們當前的困境。
但真的早就沒有四小龍了嗎?在國際貨幣基金網站上,2012年仍把台、港、星、韓四地區稱為亞洲新興經濟體(Newly industrialized Asian economies),面對亞洲鄰國快速成長,我們需反省但卻不可妄自菲薄。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