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diant 發達集團專員
來源:實力養成   發佈於 2009-01-15 15:18

精選文章_陳進郎 第三課

第三課 有恐懼才值得期待
輸家只想做「保險的」選擇
贏家不認為有什麼選擇是「保險的」
美國前奇異公司執行長威爾許曾指出,傑出領袖必須具備4E+1P的特質,4E代表的是活力(Energy)、鼓舞(Energize)、膽識(Edge)與執行力(Execute),P代表熱情(Passion)。就股市這一行來說,我認為除了鼓舞這個特質對投資界的意見領袖不可或缺外,其餘特質都是股市贏家必須擁有的。
我從進入股市至今,對股市永遠有用不完的熱情和活力,充滿了操作的慾望,我一度欠缺的是膽識。還好,我並不是無可救藥地不敢下注,我相當具有執行力,只是市場上一有風吹草動,常引起我慌張地做出回應。民國七十八年退伍後,我回到台北的號子看盤,那種感覺就像和老朋友久別重逢。
那是一個全民炒股的年代,也是一個要看營業員臉色的年代。價格激烈跳動的揭示板,令我血脈主張,但看著自己填妥的委託單上進出的張數只有一張,不禁自慚形穢,有時拿不定主意,遞單時手還會發抖。還好,我很快適應,在搶進殺出的喘息之際,還能拉高嗓門向旁邊素昧平生的同好,發表我對某支股票的看法,初試啼聲的我,渴望讓全世界聽見我的聲音。終於,我的機會來了。民國七十九年初,工商時報的附屬刊物《投資情報》周刊,舉辦了名為「股市金馬獎」的全國性紙上投資組合競賽,用重賞來吸引參賽者。由於初賽採用單敗淘汰制,為了增加入圍的機率,我以家人的名義多報名一個名額,全都重壓當時我最看好的封閉型基金。果然,我這兩個名額連袂進入決賽,最後一舉拿下第二名和第三名,共贏得了二十兩黃金,更因此得到了在《產經新聞報》寫稿的機會。
但在現實的操作上,我雖然在低檔就已買進這些封閉型基金,卻在漲了五、六成後脫手,然後眼睜睜看著它們一路狂飆了五、六倍。我自虐地算計著自己少賺了多少錢,也自瀆地幻想,如果當時全部的錢都押寶基金,而且都賣在高檔,豈不是賺翻了?在那段基金狂飆的日子,我最討厭看到有關基金的報導。
沒有專家 只有贏家
後來,《投資情報》周刊開闢了一個名為「高手過招」的專欄,我應邀與其他三位名分析師做紙上競技。我先後和四組不同的專家比賽,最大的感觸是,名家不見得有多高明,股市裡沒有專家,只有贏家和輸家。但我的困擾仍舊持續,我在真實世界的獲利常不如紙上競賽的獲利。因為缺乏安全感,我即使抓到了飆股,也只能淺嘗即止;而紙上競賽,每周六才能調整持股,所以相對沈得住氣。
為此,我和賤賣基金時一樣感到挫折,但這時我已較能釋懷,不過也只是消極地安慰自己:「在跌勢市場能賺點打工費已不容易」,或自我調侃:「我是紙上談兵的專家,賺到的是紙上富貴」,我並沒有深刻體認到自己的無知,當然沒能找出無知的所在。我得過且過,直到《產經新聞報》的一次主筆聯誼會,才給了我當頭棒喝。
欠缺膽識 大夢初醒
當時我非常享受在《產經新聞報》推薦個股,報社不但讓我把「尋寶遊戲」的心得和讀者分享,還付我稿費貼補家用。當看到自己推薦的個股逆勢收紅,感受到投資人用我的眼光在看市場,那種感覺令人飄飄然。
民國八十年九月,指數已由七十九年的一二六八二多點,跌至四千五百點左右。在例行的主筆聯誼會上,報社無預警地宣布即將停業。當我得知竟然有主筆想接手經營報社,我更是感到震撼。我想不通,在那個哀鴻遍野、血流成河的慘烈年代,這位年紀三十出頭的年輕同事,怎麼玩到這麼大,竟敢逆勢燒錢辦證券報紙?
我再三地省思,突然大徹大悟到我退伍後只能在股市賺些蠅頭小利的真正原因:我欠缺膽識,而且合理化自己的膽小。我領悟到之前的「股市金馬獎」、「高手過招」等紙上投資組合競賽,純屬玩票性質,不像現實操作的輸贏壓力那麼大,就像籃球員在錦標賽和友誼賽時投籃,完全是兩回事。
我在報上撰文時用的是筆名,就是不想承受誤判個股的壓力,替自己預留一條日後可以改名重新出發的後路;而在實際操作上,我也抱持「能賺最好,沒賺也無所謂」的彈性,表面上不在意輸贏,實際上是賠不起。
技術分析 提升視野
在診斷出自己抗壓性不足,以致淪為打工一族後,我相當沮喪,我閱讀名家論述來自我調整。所謂「取法於上,僅得乎中」,我最先觀摩的對象是股市中的百年經典人物,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大師伯納德‧巴魯克。一八九七年剛出道不久,巴魯克根據自己的判斷,以三百美元買進美國煉糖公司的股票,並藉由當時制度允許的十倍信用交易擴大交易規模;他在股價不斷攀升的過程中頻繁地進出,把實現的利潤再運用融資,「瘋狂地」買進該股票;等到他預期的利多一一實現,在市場最瘋狂的那一天,他反而清醒地將全部的股票拋出。不到五個月的時間,他淨賺了兩百倍!
直到參加了技術分析研習課程,眼界大開了以後,我才真正明白像巴魯克這樣的事蹟,並不是那麼遙不可及,也才知道我的膽小在於缺乏可以壯膽的核心技術。我重整旗鼓,孜孜不倦地學習技術分析。大約秣馬厲兵了一年半,我碰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大考:電子股長達七年的大行情。
迷思:曾經,我在股市頻繁進出,我用各種藉口合理化自己的績效不佳。
解答:後來,我發現問題出在自己缺乏一套做股票的核心技術,以致看問題時只看到表面和眼前,看不到事情的內涵和展望。
學習了技術分析,我驚訝地發現,我更能駕馭基本分析了。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雙劍合璧,讓我看問題時的深度和高度跟著提升,預測力越來越準確,而不只是膽小地在搶短線差價上打轉。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