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y 發達集團稽核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2-06-08 09:27

政府不該帶頭製造對立

歷經證所稅「天蠶變」衝擊之後,大家幾乎忘了陳內閣是以富民經濟自許的「安心內閣」。以公平正義為名的證所稅改革,搞得台股步步驚魂、散戶跳腳、大戶心寒、企業界無端受累。安心內閣變臉成「苛政猛於虎」,實為國人始料未及。值此國際財經情勢險峻多變,行政院卻力拚證所稅立法闖關之際,我們衷心提醒:政府因應外患,猶需加倍努力,千萬不要讓自身成為麻煩的製造者。
包括張忠謀、許勝雄、鄭崇華、焦佑鈞、王振堂、何壽川等十多位企業領袖近期異口同聲,直言此時復徵證所稅時機不宜,政府要三思而行。遠雄建設董事長趙藤雄日昨則重炮抨擊:「台灣現在像是汪洋中的一條船,前面又有風暴,掌舵者卻沒有方向,似乎非把船打破,讓船沉下去才甘心……」;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更罕見地召開記者會,呼籲以分配正義稅(即富人稅)取代證所稅,以免台灣經濟因證所稅爭議而陷於空轉。
向來「民不與官鬥」,如今卻「官逼民反」,孰令致之?
從劉憶如「一人當關、萬夫莫敵」,銜命推動證所稅改革,到為理念掛冠求去,再到立院黨團版、黨政共識版、修正動議版倉促出爐,一樁立意良善的稅制改革,竟演變成人仰馬翻的治國危機,我們認為最大癥結出在施政的心態問題:
首先,施政視同作戰,人民變成敵人:馬總統欲追求「改革者」的歷史定位,認定這個社會存在諸多不公不義,所以即便戴著鋼盔也要向前衝,目標則鎖定不公不義的「獲利者」。換言之,在改革過程中,各領域的既得利益者被論述為不公不義者,是政府戴鋼盔也要「討伐」的對象,也因此製造了富人與貧者、優勢群與弱勢者之間的階級對立。
然而,不公不義可能肇因於時勢變遷,例如全球化擴大了貧富差距,舉世皆然。即便以快樂國度聞名的山城國不丹,在面向全球化之後,也出現炫富族群,回不去「與世無爭」的淡定。不公不義也可能是制度使然,例如有價證券投資者未必不願多繳稅,但當初稅制設計意在活化市場,那些協助造市有功的大戶與大股東如今卻被打為「黑五類」,又情何以堪?當然,不公不義也可能是階級掠奪所致,但至少並不適用於證所稅改革。
抹黑某個階級以掩飾過往的施政失能,美其名為改革,卻要付出政府與民眾互不信任、階級相互仇恨的代價。兩個月來的證所稅喧囂紛擾,已證明了一切。
其次,防弊重於興利,富民經濟成空話:陳內閣四個月前初提「富民經濟」,社會多表認同。因為,在人均所得已屆兩萬美元的今天,台灣經濟面對的課題已非「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而是「讓更多人富起來」。搭配富民的積極性,新閣理當優先推出興利措施,以達到激勵投資、創造就業、提升所得等目標,再輔以量能課稅的稅改作為,以及濟弱扶傾的社福措施,俾能收縮小貧富差距之效。
換言之,興利是主,稅改與社福是輔,相輔相成,方能富民。我們曾在社論中再三提醒,推動稅改,向肥鵝拔毛,應以「取富濟貧」的正向論述,說服優勢族群「為富而仁」,亦即「取之於富人,用之於富民」。不要動不動就以「劫富濟貧」來對照「公平正義」,否則等於一竿子打翻全船「富人」。事實上,高所得者中有不少是每天兢兢業業工作的創業者或專業經理人,每年繳交40%的高稅負,與完全不事生產的股市投機者並不相同。
當政府為了證所稅改革耗盡防弊力氣,興利作為就顯得欲振乏力,其後果不是得不償失,而是兩頭落空。
其三,先求有再求好的改革心態,殊不可取:馬政府以公平正義為念,沒有錯,為民力推稅改,也沒有錯;但若為了追求改革速效,為了政令既出的面子,明知是拼裝作法還要硬推,把人民當成「試錯」的白老鼠,那就大錯特錯。
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謬之千里。」今日的歐債危機如野火燎原,追根究柢,正在於歐元區創建的設計架構不夠周延,以致歐元通行十多年後的今天,各成員國爛攤子收不完,甚而危及全球經濟發展。殷鑑不遠,不論是稅改、金改或教改,均攸關民眾的權益,馬政府怎可不慎始乎?
西諺有云:「到地獄去的路是善意鋪成的。」證所稅變革引發怨懟叢生,說明了政府即使立意良善,但選錯時機、用錯手段,就會與民為敵、徒增對立,陷執政者自身於進退失據的困境。而執政者失能,又豈是人民之福?
面對瞬息萬變的世局,民間安居樂業不易,更需要有勇有謀的政府提燈指引。但願馬政府能在證所稅震撼中記取教訓,早日回歸「富民經濟」以興利為先的施政軌道。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