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世界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1-09-02 22:26
安全的水上活動
泛舟
在遠古時代,人類除了活躍於陸地外,更希望能夠在河流和湖泊上活動,以便漁獵和運輸的進行,也因此有了舟楫的出現。雖然隨著人類文明的進化演變,讓舟楫活動有不同的改變,甚至變成今天的休閒和競賽運動。但我們依然可以從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中,尋找到許多原始的舟楫活動例子,如印地安人以大樹幹,將其剖開並鑿空的方式製成簡單的船;格陵蘭的愛斯基摩人利用獸皮,一塊塊的縫合做成細長形狀的小船;另外南美洲安地斯山脈中的原住民以草編造成的草船;還有我國黃河上游中的農民以羊皮充氣的羊皮筏;甚至每年端午節中傳統的龍舟等。當然以上所介紹的舟楫,是因地域氣候的不同,所以用材質和形狀也有所區別。由於科技文明的演變,舟楫有了自發型動力,但那些依靠水流、人力活動的無動力船筏,仍然因為它輕便的特性而不致被淘汰,泛舟這樣的活動,使用的也都是無機械動力的舟楫。
至於台灣的泛舟活動,可以追溯至十多年前。當時以花蓮縣秀姑巒溪的環境條件最為適合,而且也是該地方最先把橡皮艇激流泛舟活動引進國內,隨後因為泛舟活動漸漸地普及,讓國內許多河川也掀起泛舟熱潮,並成為廣大民眾所歡迎的休閒活動。特別於夏季,總會引來大批旅客去體驗泛舟的刺激和樂趣。
國內對激流泛舟活動的推動,從早期的摸索階段,到找出經營法則,一直到現今逐漸成熟。除了依靠十幾年不斷的嘗試外,再加上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和花蓮縣政府在多方考量到泛舟遊客的安全,及多次炸除秀姑巒溪中可能在泛舟過程中帶來危險的石塊。才能讓今天的泛舟安全性大幅提高。並提供一個讓全民休閒的好地方。
釣魚
台灣釣魚運動之發展,受到日本人的影響最深遠。起源於公元一八九四年甲午之戰,翌年滿清政府和日本馬關條約將台灣島割讓予日本統治五十年期間,很多喜歡釣魚的日本人於假日時,會在台灣各地溪流、水庫、湖泊等地方,從事釣魚休閒活動。因為受到這種釣魚風氣影響所及,當時在公家機關工作的台灣人,有機會和喜歡釣魚的日本人共事,耳濡目染了許多釣魚經,也就一同玩了起來。
那個時代,由於各種物質都極為缺乏,想要釣魚,又沒有錢買得起釣具,有錢人想買,也沒有店在賣釣具,因此釣魚用的一鉤一線,全都是由來台灣的日本人,從日本帶過來。而能有空閒時間去釣魚的人,也只侷限在有輪休假期的一些公務員而已;當時應該以在鐵路部服務的工作人員為台灣主要的釣魚人口。他們佔了資源之便,員工可以免費搭火車到各個火車站附近的溪邊或野塘垂釣溪哥魚和小鯽魚。因此,這些人可以算是光耀台灣釣魚史的一群先驅。
台灣本島地處亞熱帶,四面環海,青山綠水,氣候宜人。國人普遍重視各種戶外休閒活動,而釣魚也成為人民遊憩的一種享受。無論海洋灘岸、河川溪流、池塘水庫等釣魚場所分佈各處,尤其是素有「千塘之鄉」美譽的北台灣桃園台地,那些用來灌溉和養魚的池塘,約有十萬口,池塘裡的魚又多又大,都是釣友們進行活動的良好釣場。
釣魚運動,目前已成為近幾年來,在台灣島內發展最快速的戶外休閒活動之一。依據中華民國釣魚協會較保守的統計數字,台灣地區的釣魚人口總數至少在一百萬人以上,其中池釣人口佔55﹪、海釣人口佔40﹪、溪釣人口佔5﹪,而整個大台北地區,是釣友最集中的地方。
由於經濟蓬勃發展,國民所得與生活水準大幅提高,隨著人口都市化及休閒時間的增加,交通發達將城鄉距離拉近了,無論海邊、溪畔、池旁,每人一竿在手,忘我地享受著垂釣之樂,已成為戶外遊憩活動基本需求。每逢假日上山、下海或溯溪,到處人滿為患,他們追求的不只是垂釣的樂趣和過程的享受,更在乎的應該是心靈的洗滌和自我的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