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董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9-03 13:44

陸版輝達寒武紀躍股王 中國AI找到出口?

陸版輝達寒武紀躍股王 中國AI找到出口?
  • 2025.09.03 
  •  
  • 13:29 
  •  
  • 工商時報  李正傑

大陸國產AI晶片第一股的寒武紀8月28日登A股股王。圖/新華社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連串利多加持,推升有「中國輝達」之稱的寒武紀擠下貴州茅台登上大陸A股股王寶座,在中美科技大戰中,寒武紀被視為替代輝達的關鍵角色,為中國AI晶片自主化的代表性企業,寒武紀憑藉著本身自立自強、政策紅利與資本市場青睞,迎來了高光時刻,然中國AI的發展就此找到突破口了嗎?
時勢造英雄 「寒王」登基
8月28日,大陸國產AI晶片第一股寒武紀股價大漲15.73%,收報人民幣(下同)1587.91元,再創歷史新高,同時擠下貴州茅台的1446.1元,榮登A股股王寶座,將這波漲勢推上高峰,市場賦予寒武紀「寒王」的稱號。
寒武紀不僅8月股價翻倍,從2023年至今,寒武紀從50元左右漲破1500元,漲幅超過30倍,市值突破6600億元,超越半導體老大哥中芯國際的約5800億元,與此同時,寒武紀的本益比飆高到595倍,同期A股半導體本益比中位值約137倍,中芯國際的本益比也在209倍之譜。
面對資本市場熱烈追捧,寒武紀發布公告說明,公司的股票漲幅已超過多數行業同行和主要股指,股價可能已偏離當前基本面,其本益比遠超行業水平,存在投資風險,並澄清公司近期無新品發布計劃。
市場人士分析,寒武紀股價超過貴州茅台,反映出市場對當下科技行業的看好。貴州茅台多年來作為A股股王,一直是傳統消費的時代象徵,但今年以來「深入實施『AI+』行動方案」、高端製造、半導體等前沿領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產業格局,激勵寒武紀的風光奪冠,也可一窺產業輪動的變化。
隨著寒武紀的股價節節高升,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陳天石的身價也水漲船高。陸媒報導,陳天石目前持有寒武紀28.63%股份,其身價近1900億元。
學霸一出手……路沒有那麼好走
寒武紀由陳雲霽和陳天石兄弟共同創辦,兩人均出身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哥哥陳雲霽拿到電腦博士學位,並參與「龍芯」團隊,弟弟陳天石同為電腦博士,曾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服務近8年。
陳雲霽的研究方向是晶片,陳天石主攻人工智慧,兩人各取所長,於2010年提出研發AI晶片的構想,展開AI和晶片設計的交叉研究。2016年,藉由中科院計算所平台與資源成立寒武紀。陳天石曾表示,寒武紀剛開始做AI晶片時,AI晶片市場一點都不熱,不僅AI不熱,為AI做一個專門的晶片更不熱。
華為是寒武紀的首個主要客戶。2017年華為發表AI手機晶片「麒麟970」,搭載了寒武紀的嵌入式IP,整合了寒武紀的NPU(1A處理器),作為神經網絡專用處理單元,並在華為Mate 10手機大規模商用,寒武紀聲名大噪。
2019年,占寒武紀營收超過九成的華為宣布自研AI晶片終止合作,重擊寒武紀,公司決定砍掉短期盈利的IP授權業務,組建千人研發團隊,投入當時仍未成熟的雲端晶片,推出思元系列雲端晶片和MLU邊緣加速卡,並建構統一的基礎系統軟體和工具鏈Cambricon Neuware平台,逐步成為華為的競爭對手。
2022年,寒武紀再遇重大打擊,被美國政府列入「實體清單」,導致無法與台積電合作代工,只能依賴中國本土製造商。這回,寒武紀再次從研發入手,將全部籌碼押注在中國國產7nm工藝,2024年推出「思元590」晶片,對標的標的為輝達A100。
外媒報導,自2020至2024年,寒武紀總計投入約56億元的研發預算,重點放在軟體改進,使原本在輝達GPU上訓練的模型能更順利在思元晶片上運行,然這也造成寒武紀的財務負擔,公司成立以來年年虧損,截至2024年底累計虧損約50億元,寒武紀也被外界冠上「虧損之王」的稱號。
踩著「國產替代」的風口扶搖直上
隨著AI算力大爆發,晶片需求增加,加上大陸國產DeepSeek橫空出世帶來商機,推升寒武紀業務蒸蒸日上。去(2024)年第四季寒武紀營收大增,季度淨利潤首次轉虧為盈,今(2025)年第一季營收年增4230%,淨利潤年增256%,連續兩季盈利,累計今年上半年營收28.81億元,年增4347%,淨利潤10.38億元,較去年同期虧損5.3億元,首次實現半年度盈利。
DeepSeek稍早釋出旗艦AI模型最新升級版V3.1時提到,V3.1使用UE8M0 FP8的參數精度是「針對即將發表的下一代國產晶片設計」,暗示中國大陸將有自主研發的下一代AI晶片來支持該模型,引來市場對包括寒武紀在內的晶片公司是否將推出新產品的無限遐想。
資本市場也成為寒武紀股價的推手,該公司股票陸續被納入多個重要指數,2021年寒武紀躋身科創50,2023年納入滬深300和上證180指數,2024年相繼納入上證50和中證A500,寒武紀也因此吸引大量基金產品關注與配置。
外資投行高盛推波助瀾,先於今年8月24日將寒武紀的目標價從1223元大幅上調至1835元,9月2日再度調升至2104元,強調大陸雲端運算資本支出顯著提高、大陸晶片平台多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寒武紀堅定的研發投入獲得積極回饋,因此對該公司保持積極的看法。高盛預期,寒武紀客製化AI晶片的出貨量將由2025年的14.5萬顆,增加到2030年超過230萬顆。
綜合外媒報導,在輝達H20禁令及延伸的資安事件中,中國官方已通知包括阿里巴巴、百度、騰訊、字節跳動在內的企業,敦促其避免使用輝達H20晶片,尤其是涉及政府或國家安全相關用途,強調國企、民企一體適用,並要求加速購買國產AI晶片,此舉形同為大陸本土AI晶片商創造市場需求。

2024年大陸GPU市占率
擺脫對美的依賴 路漫長
搭上大陸「國產替代」政策風口的不只寒武紀,許多晶片設計公司正試圖填補輝達晶片禁令下的技術和市場的空白。華爾街日報報導,一直是輝達大客戶之一的阿里巴巴開發出一款比其舊款晶片更強大的新晶片,同時強化大陸晶片自主,而負責該款晶片代工的並非以往的台積電,而是交由中國本土的半導體廠負責製造。
外媒引述消息人士報導,2025年底前將有一家專門生產華為AI晶片的工廠投產,另外兩家工廠則擬於明年投產,三家工廠的潛在AI晶片總產量,可能超過中芯國際相關生產線的現有產能。中芯國際計劃於2026年將7奈米晶片的產能翻倍,而華為正是中芯最大的客戶。
中國力拚半導體自主化,瞄準應用於人工智慧(AI)的先進晶片領域,透過「國家隊」大力加持,由中國政府支持的「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大基金)三期斥資3440億元,聚焦半導體設備、材料、先進製程等「卡脖子」環節,為半導體企業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保障。
中國國務院發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動計畫」與「深入實施『AI+』行動方案」,目標要在2027年新一代智慧終端與智慧體滲透率須達70%以上,智慧經濟核心產業規模實現快速增長;2030年滲透率突破90%,AI驅動的智慧經濟將成為大陸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2035年全面進入智慧經濟與智慧社會新階段,形成國際競爭力更強的AI生態體系。
中國大張旗鼓欲擺脫半導體對美國的依賴。中國民國全國工業總會大陸處處長、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黃健群在工商時報《蒼茫AI 誰主沉浮?解讀大陸AI行動計畫》文章中指出,大陸「AI行動計畫」一方面強調去美國化的「科技自主」,將促使大陸發展「具中國特色」的替代方案;另一方面,去單一化的「多邊主義」治理理念,將可能贏得發展中國家的共鳴,進而形成對抗美國的科技聯盟。
雖然大陸AI產業從底層的算力層、到頂層的應用,都快速推進且國產化當中,甚至AI應用層面已領先美國,但其AI發展亦存在一些挑戰,例如高端晶片、演算法框架等核心技術仍受限於美國;亦或將在全球南方國家面臨與歐美及本地企業的激烈競爭等。但不可諱言,大陸的AI發展戰略不但將改變全球產業生態,更將促成新一輪的科技革命;與此同時,更將形成以美中兩國為首、各傾舉國之力的科技競賽。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