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8-29 01:19

Fed遭威脅市場不慌?克魯曼:次貸和歐債危機是前車之鑑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 2025-08-28 11:20 ET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路透
聯準會(Fed)決策獨立自主被市場奉為神聖不可侵犯,但本周來美國總統川普威逼Fed大幅降息的手段更激烈,竟聲稱Fed理事庫克涉及房貸詐欺而開除她,儘管他無權這麼做。怪的是,政治力已公然滲透至央行,華爾街為何還若無其事?

川普公然攻擊庫克,已升高Fed不久將喪失獨立性的可能性。此事非同小可,因為獨立性賦予Fed依據客觀、技術分析評估貨幣政策的能力,一旦被剝奪這種決策獨立自主,Fed將墮落到為總統政治利益和個人私欲服務的工具。這將瓦解全球投資人對美國資產的信心,美元、美國公債市場處境堪虞。

Fed獨立性受威脅 華爾街為何風平浪靜?

Fed獨立性遭遇空前挑戰,華爾街非但未警鈴大作,美股標普500指數27日收盤再創新高,美國公債殖利率僅小幅攀升,顯得什麼事都沒發生似的。

綜合外媒分析,華爾街處變不驚,可能有幾種解釋。投資人近幾個月來對「川普總是畏縮」(TACO)習以為常,還靠押注TACO交易大賺其錢,尚不覺得有必要放棄這個截至目前為止獲利穩當的策略;而且,法律約束、川普身邊較明智的顧問、市場「義勇軍」,可望發揮制止力量。

但分析師警告,這種策略可能面臨潰敗時刻。Groundwork Collaborative首席政策顧問賈奎茲說:「我認為,這是個如假包換的溫水煮青蛙時刻。但難以判斷何時是轉折點。」

另有投資人表示,只要利率大方向是走低、重啟企業稅減稅措施,加上經濟數據看來仍穩健,企業獲利依然報佳音,就不足為懼。

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馬丁指出,投資人「忽略美國機構遭破壞的生存威脅,或者未能把這種長期影響計入短線市況」,只專注於目前企業盈餘尚可,利率不久可能調降,所以趁音樂還在響,舞步照跳不誤。

克魯曼:市場安於現狀 直到威利狼時刻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28日也評論此議題。他指出,凡是央行喪失決策獨立自主權的國家,遲早會遭遇高通膨,尤其是獨裁者接管央行並採行瘋狂經濟理論的國家,像是土耳其和阿根廷。川普宣稱因為美國經濟火熱,所以要求大幅降息、而非升息,顯然符合那種模式。

然而,美股近來走勢平穩,美債殖利率也未飆升,是何道理?

克魯曼的看法是:「市場價位幾乎不曾把發生巨大、破壞性事件的可能性納入考量,即使這類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顯然很強。通常的模式是市場自滿,直到最後一刻。也就是說,市場表現得像是一切正常,直到實際情況顯然不是那樣為止。」

倘若一般看法是,經濟情況或多或少會維持正常,不受異常政策影響,那麼市場就會維持鎮靜,直到「正常的錯覺變得難以為繼」為止。到那一刻,市場價格就可能發生「劇變」。

他形容,這種現象有個術語,稱為「威利狼時刻」--這個卡通人物往下看,終於明白下方空無一物,於是咻一聲直線墜崖。

眼光長遠的聰明投資人很多,難道沒人料見「威利狼時刻」?這樣的投資人的確有,但為數不夠多,不足以震醒市場。放空個股與放空整個股市,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前車之鑑:金融海嘯、歐債危機

克魯曼舉兩個實例說明,在明確訊號顯示一波危機來襲時,市場是如何沉溺於自滿和短視近利,以致對危機已在發生渾然不覺。

一、美國次貸危機

到2005年,已有充分理由懷疑美國陷入巨大的房市泡沫。到2006年,以房價相對於平均租金的比值來衡量,美國房價更顯得極其高昂。那顯示房價泡沫很可能已形成,因為房屋的價值在於用來居住,而不是用來投機,也反映出泡沫爆破時,房貸違約潮可能湧現的可能性。

然而,衡量次貸違約風險認知的ABX指數直到2007年5月,才呈現出嚴重下跌。到那時,美國房市泡沫已經持續洩氣一年多了。

二、歐元區債務危機

另一個市場自滿的例子,是2009年展開的歐元區債務危機。到2000年代中期,西班牙等南歐諸國顯然已吸引巨額的資金,大致流入當地投機色彩濃厚的不動產市場,這點與美國次貸危機十分相似。

那股資金流動為何突然戛然而止,原因不明,但債券殖利率應該早已反映出這種「資金驟停」的可能性。

然而,西班牙與德國公債利差--衡量市場認為西班牙遭遇危機的風險指標--仍維持在相對低檔,一直到2010年才開始扶搖直上,但那時危機早已發生多時。

結論

因此,儘管面對川普染指Fed並推行糟糕政策的風險,市場反應依然淡定。要了解原因何在,必須明白「市場對這類風險很少反應劇烈」。而市場對川普頻頻攻擊Fed不見激烈反應,並不表示「一切安然無事」。其實,此刻眾人目睹的,是「一場醞釀中的政策災難」,但市場或許要等到大難臨頭時,才會強烈反應。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