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2929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8-21 05:31

問題在實力 分析師:政府與軟銀入股不足以救英特爾

2025/08/20 15:58  
美國政府與軟銀將斥重資入股英特爾。(路透)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在傳出美國政府與軟銀將入股英特爾後,英特爾19日股價大漲7%,但分析師認為,英特爾的問題大到軟銀或川普政府都解決不了,伯恩斯坦(Bernstein)分析師拉斯岡(Stacy Rasgon)直言:「我們不認為英特爾的實力差距與資金有任何關係」。
雅虎財經報導,德意志銀行分析師塞莫爾(Gary Mobley)指出,美國可能斥資109億美元持有英特爾10%股權,加上軟銀集團宣佈入股英特爾20億美元的消息,顯示英特爾執行長陳立武「採取大膽行動,在艱困的轉型過程中鞏固該公司的財務與戰略地位」。
不過華爾街其他分析師對於相關投資是否足以拯救英特爾表達質疑。
Loop Capital分析師墨比利(Gary Mobley)指出,軟銀與美國政府的投資「就像是一條沒有在另一端固定好的救生繩」,儘管英特爾或許「為其主要的股權資本找到新買家」,但這不能保證能為其製造業務找到客戶。
英特爾前執行長季辛格2021年成立晶圓代工部門,以與代工龍頭台積電競爭。然而迄今,其代工業務苦於確保客戶。儘管英特爾表示已與亞馬遜、微軟等公司達成晶片生產協議,但英特爾本身仍是其代工部門的最大客戶。
英特爾的計畫包括基於其最新技術,打造18A與未來14A等製程晶片。然而,原本規劃2025年推出的18A,現在延後至2026年首度亮相。
伯恩斯坦的拉斯岡說,英特爾的實力差距與資金沒有任何關係。他也對美國入股英特爾,是否就足以完成該公司在美國的製造擴張表達質疑。
他說,「英特爾原本應該免費取得晶片法案的資金,為這些資金讓出10%股權,似乎更不利,如果目標是協助英特爾擴展美國的產能,那麼109億美元真的不夠」。
Moor Insights and Strategy 創辦人兼首席分析師摩爾海德(Patrick Moorhead)指出,英特爾需要400億美元才能打造下一代14A技術。他說,「短期來說,美國政府的角色是造王者,讓英特爾成為王,並為此制定政策,讓英特爾的代工成功」,但長期而言,卻可能使英特爾的發展問題趨於複雜,導致英特爾創新不足、效率低下和成本上升。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