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8 20:06

中國股市投資報酬不佳,引發中國消費者積極儲蓄。(法新社)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彭博報導,中國消費者為何存這麼多錢、花那麼少錢?為什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川普,都將難以改變中國消費者如此的行為?原因都出在規模11兆美元的中國股市。
中國上證綜指18日漲破3700點,創2015年8月20日以來新高點,中國近期的漲勢也只是讓中國A股回到10年前泡沫破裂後的水準。2015年6月股災之前,該指數達近5200點。
某種程度而言,中國股市已低迷數十年,欠佳的報酬率無法刺激消費者支出,而是促使其儲蓄。10年前,在標普500指數投資1萬美元,如今已增值逾3倍,但在中國滬深300則僅增3000美元。
分析師指出,部份原因是結構性的。35年前中國證券交易所成立的目的是讓國有企業將家庭存款引入造港、建橋與工廠等,而非強烈關注投資人的報酬,如此的失衡引發從股票供應過剩,到問題企業上市後操作等一連串問題,並持續影響中國的市場。
中國領導人面臨解決該問題的壓力,習近平依賴內需支出來達到5%的經濟成長目標,尤其在美中鉅額貿易失衡引爆關稅戰之際,更是如此。同時,亟欲實現科技雄心的中國也需要大筆資金來扶植相關企業,即使他們的獲利大有問題。而股市的首要角色便是作為資本的來源。
中國政法大學前商學院院長劉紀鵬指出,「長期以來,中國的資本市場是金融家的天堂、投資人的地獄;監管機關與交易所總是有意無意的向企業融資方傾斜」。
中國股市的侷限今年再度展現,滬深300今年以來上漲7.7%,但落後歐美主要指數,比如那斯達克的11%漲幅,加上經濟前景不穩定等因素,中國的儲蓄率異常高,佔可支配所得35%。
從事資產管理的陳隆(音譯)警告股市追高風險,他說,「許多普通人認為他們能在股市賺錢,但絕大多數最後卻變得更窮;國企主要對政府而非股東負責,而許多民企則對散戶漠不關心」。
美國一再敦促中國刺激內需,改變其經濟成長模式,因為中國嚴重的產能過剩已讓全球無法承受,但隨著中國消費者在經濟低迷、股市回報不確定性之際,更加傾向減少支出、極力儲蓄,兩國的貿易失衡一時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