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網新聞中心 2025-04-18 21:26
川普關稅恐引發「新尼克森衝擊」 重塑全球經濟格局?(圖:shutterstock)
近期,市場高度關注美國前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可能帶來的長期金融後果。儘管目前可能處於 90 天的暫停期,但其潛在影響依然不容忽視。如今的情勢發展,讓不少人想起 1971 年美國總統尼克森的決策,以可能的影響。
當年的「尼克森衝擊 (Nixon Shock)」是指尼克森政府採取了一系列重大經濟措施,包括讓美元與
黃金脫鉤、實施 10% 的進口關稅以及推出臨時價格管制。
這些政策旨在迫使各國改變貿易條款,以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當時尼克森政府主要擔憂的是日本和德國。 正如當時的財政部長 John Connally 所言:「總統先生,我的理念是:所有的外國人都想搞垮我們,而我們的工作就是先搞垮他們。」 這與當前政府的貿易邏輯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尼克森衝擊」引發了全球經濟的動盪和不確定時期。 它不僅導致商業信心喪失,還引發了停滯性通貨膨脹 (滯脹)。 尼克森的價格和工資管制適得其反,造成產品短缺並加劇了工資 - 物價螺旋上升,最終成為 1970 年代大通膨的關鍵推手。
與川普的關稅類似,尼克森關稅的實施也是為了脅迫其他國家改變貿易條件,以幫助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 值得注意的是,1971 年美國對其最親密的盟友的態度同樣強硬,即使當時加拿大貨幣已經自由浮動,尼克森仍然對其加徵關稅。 但正如今天的英國首相馬克 · 卡尼一樣,加拿大人並未退縮,關稅最終被取消。
Oliver Wyman 公司副主席 Huw van Steenis 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當前的局勢與「尼克森衝擊」存在歷史性的相似之處。 他認為,「尼克森衝擊」不僅未能實現其預期目標,還導致了商業信心的喪失和滯脹。Steenis 指出,與川普的關稅一樣,尼克森的措施也是旨在迫使各國改變貿易條件以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
Steenis 還強調,在當今高度金融化的世界裡,債券市場可能比 1971 年更快地迫使政治人物採取行動。儘管尼克森用了四個月才靠著《史密森協定》(Smithsonian Agreement) 取消關稅,但當時的衝擊已經足以催化金融領域的巨大變革,催生了押注利率走向和對沖貨幣風險的新工具,包括外匯期貨和期權。
「尼克森衝擊」給銀行系統帶來了滯脹之痛,促使金融行為和金融監管發生巨大變化。投資者將資產配置轉向
黃金和實物資產以保值,而企業和儲戶則越來越多地將業務從銀行轉向債券市場。自那時以來,銀行貸款在經濟總借款中的比例持續下降。
簡而言之,現代金融體系形成於 1970 年代初。Steenis 認為,我們今天可能正在目睹類似的市場轉變。
此外,尼克森政府還向美國聯準會施壓,要求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以抵消衝擊。 尼克森的講稿撰寫人薩菲爾記錄了政府如何透過持續匿名洩密向時任聯準會主席伯恩斯施壓,甚至提出擴大聯準會規模以便尼克森能夠安插支持者。
最終,尼克森四個月的關稅或許促進了美元的重估,但並未達到預期目標,對進口影響甚微。 然而,其經濟衝擊波卻持續了數十年。甚至
歐元的誕生都與此有關。
Steenis 提出,數位
歐元或更深入的歐洲資本市場是否會是下一個結果尚不清楚,但歷史表明,這次新衝擊的影響也將持續多年。
前美國財政部長桑默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提高關稅會產生積極影響」的說法是「欺詐性的言論」。目前市場擔憂川普的關稅政策可能導致 1971 年尼克森時代的金融動盪重演,對美元構成歷史性的挑戰。
被稱為「新聯準會通訊社」的 Nick Timiraos 在一篇文章中明確指出,美國正試圖推翻其建立的全球貿易秩序,開創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他認為,如果這些關稅政策長期實施,其影響可能與尼克森總統 1971 年放棄金本位的決定相提並論,那終結了美國及其二戰盟友建立的戰後金融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