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員 發達公司課長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2-06 23:42

外媒:汶砂經濟特區蘊藏巨大發展潛力

馬來西亞砂拉越州美里與汶萊走廊潛力大,設汶砂經濟特區正合時

繼「柔佛—新加坡經濟特區」(JS-SEZ)後,馬來西亞美里(Miri)國會議員趙俊文與八打靈再也(Petaling Jaya)國會議員兼區域策略研究所(CROSS)主席李健聰共同在財經週報「The Edge」的專欄中撰文提出「汶萊—砂拉越經濟特區」(BS-SEZ)概念,認為汶砂經濟特區蘊藏巨大發展潛力。

該專欄指出,柔新經濟特區的設立,為婆羅洲中部推動汶砂經濟特區提供參考藍圖,特別是將砂拉越州美里之瓜拉峇南(Kuala Baram)至汶萊之瓜拉馬來奕(Kuala Belait)走廊,打造成充滿活力之工業、創新及永續發展中心。

該提案受到「柔佛—新加坡經濟特區」之啟發,強調密切之雙邊合作、資源分享及戰略規劃,以推動邊境地區的轉型發展。該特區推動策略包括平衡基礎設施提升與環境保護、展示專業經濟區吸引國際關注因素、發展本土中小企業與振興當地社區,預料汶砂經濟特區可促進美里與汶萊更緊密之合作,同時有利於改善生活水準、就業市場與整體生活水準。

研議中的汶砂經濟特區將圍繞美里的瓜拉峇南與汶萊的瓜拉馬來奕展開。這兩個地點都擁有大量未充分利用的土地儲備與戰略跨境通道。

汶萊偏向研究密集型、知識驅動型產業

汶萊擁有世界一流的基礎設施,包括深水碼頭、現代化國際機場與研議中的跨婆羅洲鐵路(Trans-Borneo Railway)。美里則被公認為通往砂拉越州北部之門戶,2022年人口增加逾35萬人。加上汶萊的44萬居民,這個跨境地區將為合作創新做好準備。

汶萊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約為3萬3,431美元,突顯其巨大資本儲備與高品質人力資源;高等學位持有者的勞動參與率為80%。這些優勢使汶萊成為研究密集型、知識驅動型產業,例如高科技製造業、數位服務與專業研發。

美里土地成本占優

美里則擁有具成本競爭力之土地、勞動力與豐富的再生能源潛力,使砂拉越北部成為大規模開發的理想地點,包括綠色產業與先進製造業。砂拉越州人均GDP為1萬6,000美元,為新階段的工業增長奠定基礎。

透過整合這些互補之優勢,前述走廊可發展成為一個統一的經濟生態系,以吸引全球頂級投資者。結構良好的汶砂經濟特區可創造數千個高品質就業機會。該經濟走廊將整合多個產業,從綠色科技、先進製造業到大資料分析與物流服務。當中,直接受益者包括工程師、技術專家、酒店工作人員與數位創新者,其次為當地中小企業與輔助服務供應商。

汶萊可透過與砂拉越州大學的合作研發項目,利用其超過80%的高等學位參與率,培養工程、環境科學、數位科技與職業培訓方面之專才,建設強大之人才管道。

隨著全球市場朝向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及企業監管(ESG)標準轉型,並減少對化石燃料之依賴,再工業化已成為馬國與汶萊的優先事項。汶砂經濟特區可促進向高增長、高收入產業的轉型,為年輕人創造高薪就業機會,並為中小企業提供新商業機會,緩解人口外流問題。

早期的東協跨境計畫,如東協東部成長區(BIMP-EAGA),旨在「補充」而非完全整合政策、供應鏈和單一窗口審核機構。如今,整合資源、協調法規與共用市場至關重要。透過統一方法,汶萊與美里可更有效利用大規模經濟,確保經濟收益廣泛分配。

印尼遷都,婆羅洲成供應鏈核心

24小時營運並放寬雙溪都九檢查站的邊境管制,是推動汶砂經濟特區之關鍵。更快、更安全的過境系統將促進通勤流量,並強化企業物流。

透過現代化移民設施、實施數位技術和引入專用商業通道,可減少瓶頸並增強區域競爭力。馬國與汶萊的立法者、政府官員和利害關係人之間的定期對話至關重要。汶砂經濟特區的結構化治理機制(類似於柔新經濟特區)將為外人直接投資(FDI)創造良好環境,確保協調之法規、稅收優惠和專案審批。考慮到婆羅洲的生態重要性,保護生物多樣性與推動符合ESG標準的行業符合全球氣候優先事項。該地區的豐富生態系,向可再生能源、低碳產業和造林項目過渡,將使該走廊成為永續經濟發展的領導者。

隨著印尼新首都努山達拉(Nusantara)在加里曼丹崛起,婆羅洲正成為區域供應鏈之核心。結合這些措施,將説明婆羅洲中部地區分享東協增長,鞏固其在未來貿易與投資中之地位。

汶萊以積極態度回應,表達其對更廣泛互利合作之濃厚興趣。現在正是探索汶砂經濟特區潛力,並開啟馬國─汶萊邊境新經濟機遇之最佳時機。(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