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ertchen 禁止登錄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0-07-28 22:19

股市10大迷思 永遠不死

華爾街日報:股市10大迷思 永遠不死
2010/07/28 22:05 鉅亨網 編譯吳國仲 綜合外電
股市總是起伏,吊足了投資人胃口。金融海嘯、希臘債信危機接踵而來,導致美股近來起落尤其明顯。
此時,財務顧問與經紀人通常會提供建議、或所謂「金玉良言」來安撫投資人。但《華爾街日報》專欄作者 Brett Arends 認為,很多都是重複出現的標準術語,需冷靜予以評斷。
Arends 稱之為股市的 10 大迷思:
1.「這是投資股市的好時機」
專家們常錯估投資時機,甚至完全失準,包括股市轉衰的 2007 年 10 月和 2000 年 2 月。Arends 比喻,問股票經紀人現在是否為進場良機,就像問美容師是否需要理髮--答案絕對必然。
2. 「股市年平均報酬率為10%」
事實上,這段話係以某段歷史--大概要回溯至 1800 年--為基礎,而且充滿漏洞。假設的 10% 漲幅中,約 3 個百分點來自通膨,通常有 5% 報酬就很不錯。
再者,這指的是你以均值的本益比買股;若買貴了,績效會差很多。
3. 「我們的經濟學家預期…」
學者看法不能盲目相信。即便是 2008 年,當時也很多所謂的專家「否認」經濟將走衰。連股神巴菲特都曾說,與預測專家相比,算命師看來還更專業。
4. 「參與經濟成長的方式之一,就是投資股市」
日本人似乎不以為然,10 年前買美股的投資人,大概也會氣得跳腳。其實,兩者不連動的狀況並不少見。
1969 年美國 GDP (國內生產毛額) 約為 1 兆美元,道瓊工業指數約 1000 點;13 年後,美國 GDP 激增至 3.3 兆美元,道瓊還是 1000 點左右。
5. 「想獲得更高報酬,就要勇於涉險」

巴菲特不會同意這段話,因為巴老投資標的多為冷門企業或產業。過去 25 年來,FactSet Research 公用事業類股指數,表現甚至超越刺激而「較具風險」的 Nasdaq 指數。
唯一獲得高報酬的方法,是買進與未來現金流相比,價格相對低廉的股票。
6. 「股市現階段很便宜,本益比才13」
沒有一項指標是完美無缺的。但股息殖利率、循環調整本益比 (cyclically adjusted PE ratio) 與 Tobin's q 值三項指標,均顯示美股目前價格偏高。
7. 「你無法測時股市」
這只是保持客戶「完全投資」的陳腔濫調。固然股市的轉折點很難掌握,但這不表示,投資人必須忽略對價值的判斷。
8. 「建議多元化的共同基金組合」
多元配置現金、債券與股票是好事,但不適用於共同基金組合。所謂的大市值、小市值成長等類目基金,都是投資股票,差別其實有限。
9. 「這是挑股者的市場(stock picker's market)」
你可以說,每一個資本市場都是「挑股者市場」。但多數人的投資報酬(不管好壞),均來自不同的資產類別,而非單一投資。
10. 「股市長期績效佳」
如何定義「長期」,是一個問題。如同知名經濟學者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曾說過的:「長期下來,我們都死了」。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