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
頭頸癌病友謝先生即使手術後顏面受損,仍努力維持生計以持續治療。
台灣頭頸癌發生率遠高於許多國家,更是我國中壯年男性的健康殺手。據2019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頭頸癌發生率為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三名;死亡率為男性第四名,且近5年來,新發生人數不斷上升,每年有近萬人確診。頭頸癌病友多為藍領階級的中壯年男性,罹癌後醫藥費成重擔外,手術治療而導致的顏面缺損、失去聲音或進食困難等,都可能會成為回歸職場的阻礙,甚至妻離子散。
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朱本元和陽明大學副校長楊慕華表示相較其他癌症,免疫療法出現前,頭頸癌已有十年未有新藥、治療受限。直到去年美國癌症治療指引將免疫療法列入晚期頭頸癌優先建議治療,然因我國健保支持尚未跟上國際指引,使許多患者看得到卻可能負擔不起。頭頸愛關懷協會理事長楊正杰與病友謝先生期盼,透過攝影展呼籲癌友正面積極治療、更提升各界重視,共同支持頭頸癌病友。
健保給付未跟上國際指引 癌友多經濟弱勢、臨床醫師難施力
頭頸癌相對於其他癌症討論度較低,但潛藏威脅卻很高。朱本元理事長說明,約6成患者確診已屬晚期,治療選擇本就較為受限;又因相較其他癌症治療,頭頸癌在歐美國家發生率較低,因此治療發展進程較慢,使頭頸癌的治療選擇更是少之又少。好在前年免疫療法傳來佳績,成為轉移或復發的頭頸癌治療新選擇,盼癌友別放棄希望,能夠積極治療。
然而即便有好的治療,是否有能力使用也是臨床醫師與病友的困境。楊慕華副校長表示雖然美國癌症治療指引亦將免疫新藥列於轉移或復發癌友優先建議使用治療;然我國健保目前尚未跟上國際,患者需於第一線化療失敗後,才能於第二線介入使用。許多頭頸癌患者本身肩負家庭經濟重擔,或為藍領階級,與疾病惡化快速的晚期搶時間,在沒有健保給付的情況下,自費使用對個人身心、經濟、家庭都是沉重負擔。
為保命而多次手術切除腫瘤 卻也揮別工作、朋友與另一半
病友謝先生2012年確診口腔癌第二期,接受手術、放療、化療等數十次的反覆治療,更因此只能吃泥狀食物。多年後,口腔癌再次復發,經多次手術後,面容不再完整,甚至轉移到肺、鼻咽、舌頭等。
謝先生表示,治療導致的外觀改變、無法正常說話與進食、反覆進出醫院等,已經使他無法再從事原本熱愛的遊覽車司機工作,更讓他失去的親友與另一半,「我不怪她啦。太嚇人了呀!但活著就是要找個伴嘛,不然在追求甚麼呢?」即便抗癌之路愈走愈孤獨,謝先生仍不放棄希望。謝先生感嘆,若最初沒因免疫新藥費用較高而退縮,早一點用,如今或許有不同結局。
楊正杰理事長表示,許多頭頸癌友正面臨相似的經濟顧慮,或身處治療後的外觀改變、失去聲音、無法正常進食的異樣眼光,甚至失去重返社會的勇氣。因此相較其他癌別,頭頸癌友在為自己處境、治療權益發聲的行動更少、聲量更低。
頭頸癌成台灣中壯年男性健康殺手 盼社會支持延續一線曙光
7/27為世界抗頭頸癌日,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頭頸愛關懷協會盼用頭頸癌友的親身故事,藉由攝影展鼓勵更多的癌友積極治療,打破頭頸癌黑暗、無聲的魔咒;更希望喚起各界對於頭頸癌疾病的重視、支持治療,成為他們延續希望的一線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