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武 發達集團副處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0-02-15 09:54
最後淨土,打造樂活島
2010-02-15 中國時報 【范智明】
過年是旅遊旺季,花蓮自然也湧進大批旅客。我要談的是,在計畫經濟早已遠颺的二十一世紀初,這塊面積占全國八分之一,人口卻只有百分之一點多,號稱最後淨土的花蓮,中央政府應如何來建設?
先來看花蓮的優勢。擁有兩座國家公園與兩座國家風景區,人口密度本島第二低的花蓮,其山脈高聳、海洋婆娑、天色清朗、沃野千里,擁有全國最多觀光休閒遊憩資源。只要在花蓮的鄉間小道上漆些單車圖案、增高路邊護欄,就可輕易變成比北部勞師動眾興建還要棒的單車道。原因何在?除得天獨厚自然景觀外,人口密度低導致人為破壞少,以及過去六十年「有幸未受國家建設」,功不可沒。所以真要為花蓮長遠規畫,便要強化此優勢,亦即保留淨土風貌。
保留淨土是否能兼顧肚皮及生活品質呢?我們來看看全球最新趨勢。
在去年底哥本哈根環境峰會中,有兩大衝突點:一是小島國和大國對土地流失的急迫性差異;另一是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對排碳追溯差異。巧的是,台灣正好尷尬地夾在兩大衝突點中間:土地要大不大,國民所得要高不高。不過雖然所得不高,台灣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卻高居亞洲第一,也就是我們犧牲了更多的地球資源才造就經濟現況。
將花蓮優勢和全球趨勢對比後,主政者如深謀遠慮,應以樂活(LOHAS,健康永續而自給自足的生活型態)島的概念來打造東部。除在國內做示範,也可向全世界展現台灣的綠能科技與先進政策。以現實條件而言,東部兩縣約占國土五分之一,人口卻僅六十萬,且不若西部多已開發,環境極適合打造。這樣的「樂活島」政策經費,不應低於蘇花高的一千億,且要對住民善加溝通,說明政策對生活品質的好處,並具體解決現今住民關心的無蘇花高的技術問題(如:農產運輸)。
怎樣樂活島呢?就是盡可能朝綠能減碳理念來規畫此區。例如在東部設置現今美、加、日、英、荷、義、澳等國,連大陸也正積極發展的智慧電網建設。諸如:智慧電表(能源管理系統)、風力發電、太陽能等;又如廣設電動車硬體設施,推動電動車普及化,甚至節能輕軌大眾系統;其他像綠建築補助、無毒農業持續推動、觀光旅遊設施環保節能化、觀光旅遊產品(行程)樂活化、推廣「慢城花蓮」等。
簡單的說,就是將本世紀全球生活趨勢,提早在長期被政府忽略的後山實施。如此,花蓮人除可享有優良生活品質外,招商許久的環保科技園區也可有效運用,甚至輔導現有美崙、光華工業區,以及中華紙漿、台肥之轉型。假以時日,在綠能的高科技廠商及觀光休閒業紛紛進駐後,離鄉背井的花蓮子弟,也可增加返鄉服務機會。
屆時放眼世界,有哪個地方兼具花蓮這樣大山大海與節能樂活的環境?(作者為任教於台灣觀光學院旅遊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