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海洋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1-01-06 11:19
美元強勢地位不再 未必是壞消息
市場預期美元今年將走貶、且貶勢可能延續更久的理由很多,最重要的一點,是美國聯準會(Fed)的新政策立場。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投資組合中的避險角色,讓美元在3月短暫走高;但自那之後,由於美國受疫情的衝擊比多數主要經濟體嚴重,美元兌一籃子貨幣的匯率已下跌逾12%。
隨著新冠疫苗推出、全情經濟復甦,美元的貶勢未必能反轉,大宗商品和製成品出口國的貨幣,可能繼續走強,這是典型的全球復甦場景;一些亞洲出口國,正在低調干預匯市,遏制本國貨幣升值。
不過,預期美元走軟的理由比以往更充足;在新冠疫情爆發前數年,美債的殖利率水準,不管是長期或短期,都高於歐洲和日本,這是美元走強的主因;不過,隨著Fed把短期利率降至接近零,並啟動新一輪資產購買計畫,這個利差優勢已經消失;10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已從2020年初的近2%,降到目前的約0.93%。
這個水準雖仍高於日本和德國的10年期公債(分別約為0.02%、負0.58%),但凱投宏觀市場經濟學家甘巴里尼(Simona Gambarini)指出,經通膨調整後,美國的實質殖利率已更低。美國2020年11月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較一年前升高1.6%;相較之下,日本和歐元區則出現小幅通貨緊縮。
實質利率的差距不太可能在短期內縮小,因為Fed去年8月承諾將讓通膨率保持在2%以上一段時間,也不會採取預防性的升息行動,應對失業率的下降。與此同時,其他國家的通膨率雖然遠低於2%,但這些央行仍繼續把通膨目標設定在2%左右。
若市場相信聯準會的說詞,就不會出現美國的強勁通膨或成長數據時常見的反應,也就是推升美元;因此,研究機構TS Lombard經濟學家布里茲(Steven Blitz)表示,Fed的新政策框架有效地終結了美國政府的傳統「強勢美元」政策。
美國準總統拜登上任初期,可能推出大規模刺激方案;大規模的赤字通常被視為美元利空,因為這將迫使美國輸入更多外國資金;但若刺激方案成功提振經濟,可能被視為美元的利多。然而,Fed實質上已承諾,不會因經濟的正面消息而防患未然地升息,因此,大規模刺激計畫,可能是美元明確的利空。
不過,美元走貶未必是投資人的壞消息;由於多數資產是以美元計價,美元貶值時通常代表所有資產的價格會上漲,從股票、大宗商品到新興市場債券等。貝克表示,多年來的強勢美元,可能成為過去,但投資人不太可能過於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