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T 發達公司襄理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9-08-07 13:54
貨幣政策"動態微調"意味著回歸"適度寬鬆"
近日,在央行發佈《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2009年第二季度)》的報告中,除了重複「堅定不移執行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基調之外,首次提出了要「進行動態微調」。中國的經濟刺激政策導致上半年信貸增長接近7.4萬億,廣義貨幣M2增長高達28%以上,這是前所未有的超強紀錄,流動性的過度氾濫推動資產價格泡沫的重新「集聚」。於是,央行當下的「動態微調」表態被市場解讀為「從超級寬鬆回歸適度寬鬆」,並引起股市劇烈反應,上證指數8月5日和6日共跌去115點。央行二季度貨幣報告指出,未來物價存在上行壓力。這其實間接承認了未來通貨膨脹的風險,由於最高決策層判斷 「目前國內經濟回升基礎還不穩固」,央行不可能採取任何「硬度較大」的收縮性政策,市場預計央行主要是靠加大票據發行力度(公開市場操作)來控制市場資金面。
儘管以天量信貸、巨額固定資產投資將中國GDP拉升至8%的增長水平殊非難事,但因經濟回升態勢還不穩定、基礎還不穩固,因此刺激性政策的「退出」短期內將不會考慮。央行在報告末尾也提到了西方諸國刺激政策退出時機的問題,認為「太早則貽誤經濟復甦、太遲則產生嚴重通脹」。中國將用何種指標或者方式來判斷回升態勢的穩定性和穩固性?這其中存在著巨大的模糊性,從而對刺激性政策「退出」、弱化和轉向產生巨大的爭議。
從外需來看,嚴重萎縮的態勢估計還將延續。美國私人部門的「去債務化」還將繼續,同時居民將從「過度消費」轉至「量入為出」,美歐接近10%的失業率不可避免產生「崗位照顧式」的貿易保護,外需的萎靡是持續的和不可抗力的。如果以外需和歐美復甦來考察「回升態勢」,則陷入一種「外部決定論」的機械。
而以內需來看,民間投資意願和「跟進速度」被看作是重要的指標。不過,根據以往歷史經驗,民間投資的擴張、跟進以及產業升級一般都出現在「通縮」環境。這裡面的邏輯很簡單,國有部門能輕易從銀行獲得廉價資金,大規模投資於礦山、石化、鋼鐵、電力、地產、汽車等,而通縮代表著資金趨緊、信貸可獲得性的艱難以及資產價格的劇烈下跌,這有利於依靠自身現金流積累的民間部門,因為它們有機會「抄底」或者「行業躍遷式佈局」。這一邏輯非常明顯地體現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在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下,民間部門利用「通縮」進行了新的資產擴張和躍遷。而在國有部門能夠獲得「廉價信貸」和通脹的環境下,民間部門不得不忍受積累的現金遭遇「通脹」吞噬,同時通脹和廉價信貸又「托起」原本應當下跌的資產價格和生產資料價格,使之無力在「高位收購」,於是民間部門不得不萎縮化生存。由於民間部門在提供就業崗位上的重要性,它的不振、萎靡和觀望,將直接導致就業崗位的削減,使得全社會的整體收入流下降,影響居民對未來收入預期的持續悲觀,進而影響長期消費。
實際上,無論是美聯儲、歐央行以及英國央行,都開始反思經濟下滑時期過激的「拯救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例如英國銀行可能會中止「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規模,美聯儲也表達不會迅速擴大資產負債表規模,這意味著他們或許部分地相信衰退是一種必然的「排毒」,市場的自發調整是需要尊重的、經濟週期本身是無法通過簡單的凱恩斯主義來抗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