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罐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8-05-03 06:47
台灣賄賂貪汙與智財盜竊發生率 高於全球亞太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與誠正經營暨防弊鑑識學會、普華商務法律事務所、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及資誠智能風險管理諮詢公司於發表《2018台灣經濟犯罪調查報告》,調查發現,盜用資產仍為台灣最常見的舞弊類型,以些微差距名列第二的是賄賂和貪汙,發生率高於全球和亞太地區。
曾遭受經濟犯罪的台灣問卷受訪者中,高達26%表示曾遭受智慧財產盜竊的傷害,高於全球(7%)及亞太地區(6%)。資誠分析,因科技業和製造業的問卷回覆比例較高,可能使台灣智慧財產竊盜問題調查結果比較嚴重,但科技產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大,智慧財產盜竊的相關傷害不僅影響個別受害企業,更可能嚴重侵害產業整體的企業價值及競爭優勢,不容忽視。
當問卷聚焦在賄賂行為時,有24%的台灣問卷受訪者表示曾被要求支付賄款(全球23%、亞太地區29%)。另有31%的台灣問卷受訪者認為曾因競爭對手的賄賂行為而在喪失商機(全球22%,亞太地區26%),反映出台灣企業對商業環境的透明度以及政府執法的一致性較有所質疑。
68%曾遭受經濟犯罪的台灣問卷受訪者認為,最具破壞性的經濟犯罪行為來自於內部,且其中79%的內部犯罪者為中高階的管理人員。顯示企業在舞弊風險治理上所面臨的共同挑戰在於如何防範源自內部中高階人士的不法行為,因為他們掌握了企業的機密資料,並擁有可逾越相關控制的決策權限。
調查顯示,多數經濟犯罪涉及裡應外合的共犯架構以隱藏犯罪行為並躲避偵測,故完善的舉報/吹哨管道機制應為企業的舞弊偵防系統的重要組成之一。但台灣(15%)問卷受訪者認為舉報/吹哨制度對揭發舞弊具有成效較全球(27%)與亞太地區(26%)為低,也有半數深度訪談受訪者對舉報/吹哨機制在台灣的適用性與效益保持存疑的態度。
法務部調查局經濟犯罪防制處處長伍榮春表示,「吹哨者」長期以來一直遭到污名化,將勇於揭弊的「吹哨」,視為是「背叛」組織,或是負面的「抓耙仔」,以致許多企業內部有志之士,不願對外伸張正義,解決內部問題,反而「姑息養奸」,漠視眼前不法行為持續發生,進而惡化,腐蝕企業。
誠正經營暨防弊鑑識學會理事、資誠所長暨周建宏指出, 隨著時代、科技及知識的進步,企業受到來自內外部經濟犯罪的威脅與日俱增。除企業高階主管對於法令遵循與道德操守的重視及實踐之外,如何識別潛在的舞弊風險,並採取有效應對和控制,對於身處於日漸複雜、多元的經濟環境的企業來說,都是無可避免的嚴峻挑戰,也是企業必須正視的嚴正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