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ys 發達集團營運長
-
來源:盤後分析
發佈於 2009-07-15 14:31
7/16號傳真稿筆記(鄭國強)
本帖最後由 ys 於 09-07-15 15:28 編輯
電子書 引爆閱讀革命
一本抵萬本 點燃百億商機
文.鄭國強
金庸的暢銷小說15部36冊,字數多達900萬字,一次全帶在身上,想讀就拿出來讀如何?一學期10個科目的課本,一次帶去學校會不會很重?有了一本電子書,就算一萬頁的書,都只變成一頁!
不用懷疑這項新科技,美國知名投資大亨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在去年金融風暴期間,將書稿交給出版社,不過10天,一本最新的著作《喬治.索羅斯帶你走出金融危機》便可送到讀者的手中,不過,出爐的是電子書,紙本書還要再晚幾個月才出版,足見訊息傳遞的速度更快了。
2007年亞馬遜網路書店(Amazon.com)的電子書Kindle問世,這個不到350公克重的「新玩具」出現在亞馬遜線上購物中心,雅痞族把它當成「電子寵物」,可以向朋友炫耀;教授視它為「行動圖書館救星」,因為可以拯救那已被書籍填滿的研究室,紐約的上流社會馬上風靡,哈佛大學裡有人討論,讓Kindle一上市就賣到缺貨。
在Kindle之前,日商Sony就推出PRS-505,荷蘭iRex則推出iLIAD等電子書,但其他的業者直到Kindle成功,才紛紛加快油門,全力切入市場,Google提出計畫,由出版商提供新書和市售書籍的電子書版本,並透過Google直接販售。以硬體見長的台灣廠商也再度有了新玩具,目前除了元太(8069)已占據一席之地,友達(2409)、英華達(3367)、金像電(2368)都宣稱要進入電子書市場,眼看一個新興產業就要崛起。市場上的反應,從「出版業將死」、「侵食小筆電的市場」、「學生不用再背書包」到「電子書將成新出版品通路,反過來主宰報業」等各種說法流傳,好似一百多年前剛發明了火車以及後來的飛機、網路一樣,人們又驚又喜,有些人根本連看都沒看過,就大放厥辭了。其實,大多數的讀者也沒有碰過電子書。
《理財周刊》在本期封面故事,為讀者報導位居產業上游的元太與友達兩家硬體製造商,了解製造商的發展策略與想法;亦請產業專家分析整個電子書市場發展脈絡。在中下游,也是比較靠近「出版業思維」而非「製造業思維」部分,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王榮文強調出版業與科技業應共同努力,還採訪了扮演整合者角色的數位閱讀網,以及推出第一款電子書產品的BOOK11,並介紹電子書的操作步驟。
電子書掀起了新的閱讀革命,可能會讓台北市重慶南路整排書店消失,硬體、軟體廠商都已蓄勢待發,每天有上萬人為它的普及而努力中,最後,就剩下讀者用手指去打開它、用筆觸碰它,完成這波革命的最後一個步驟。
【完整內容請見《理財周刊》464期】
一哥擂台 元太和友達之爭
長江前後浪競逐
文.鄭國強
永豐餘(1907)集團以紙業起家,經營核心高層也許已經看到了未來的趨勢,感受到新科技對紙張的替代能力,於是旗下子公司元太科技(8069)被賦予找尋新成長的能源,最後選中了電子紙。
看準電子書龐大的潛力,2005年元太科技併購了飛利浦旗下的電子紙顯示器部門(EPD),切入電子紙,正式跨入電子書產業的第一步,從此,元太就從中小尺寸面板的二線廠商,和這項新科技成為命運共同體。工研院產經中心(IKE)正研究員羅一中說:「飛利浦的東西是實驗室裡的技術,要能量產,中間還需要很多努力。」
在併購案前,元太每年研發費用占營收都在2.8%上下,當年的研發費用暴增了近9千萬元,占營收近3%,隔年起到今年為止,研發費用比率站穩3.1%以上,顯示出克服製程、良率問題,以追求量產的決心。因為在資通訊產業,量產才能獲利,良率提高才能獲利,一門新技術能否成為主流,達到量產境界是基本要求。回想起10年前科技業討論的電漿、OLED和LCD面板主流之爭,結果是能量產的LCD出線。
五年三併購 元太搶先一步
飛利浦電子紙部門併購案隔年,元太正式成為Sony的電子書eBOOK Reader的供應商,當年的出貨量並不大,元太仍以中小尺寸面板為主要營收來源。羅一中表示,Sony和後來的亞馬遜不同,缺乏網路書店的支援,滲透力差強人意。
2007年元太首度成為亞馬遜電子書Kindle的電子紙供應商,Kindle上市後一炮而紅,也讓元太聲名大噪,這一年也是元太3年以來首次因電子紙而獲利豐盈,每股盈餘1.84元,毛利率較2006年暴增2倍以上,站上18.19%,恢復到2004年的水準(見附圖),只不過當年靠的是利基型中小尺寸面板,而現在則有一半獲利來自電子紙的挹注。基於對未來樂觀的預期,元太積極擴充產能,決定併購韓國中小尺寸面板廠Hydis,生產線增加至4條。
但一場金融海嘯打斷了元太的獲利進行式,2008年除了下半年景氣不佳之外,韓國廠的產能幾乎停擺,毛利率雖然衰退不大,但攤提併購案成本還是讓元太帳面上賠了錢。不過,市場上電子書銷量成長驚人,也使得元太顧不得今年第1季財報上仍是虧損,而在6月初大動作併購電子墨水供應商E INK,此舉贏得不少喝采,並替元太在下一回合取得先機。然而,從購併案中透露,元太的急迫感似乎和面板大廠友達(2409)積極切入電子書市場有關。
一開始,像友達這樣的大廠根本不會看上電子書市場,由於前景能見度低,市場胃納量少,然而Kindle的成功開始改變了面板大廠的思維,今年3月11日,外電報導指出友達以3千萬美元購入電子墨水關鍵技術廠商SiPix 31.58%的股權而成為最大股東,讓電子紙除了E INK技術壟斷外多了另一種選項。這個措施讓外界得以斷定,友達已準備進軍電子紙市場,不再只是「試水溫」。
友達加入 先叫元太一聲大哥
羅一中判斷,由於幾年下來元太和E INK合作關係深遠,因此友達拿不到E INK提供給元太的獨家技術,為了加速進入電子書市場,直接併購另一電子墨水關鍵技術廠商SiPix。
併購案之後3個月,6月4日友達在台北國際電腦展上正式展出其電子書原型,這台首次公開展出6吋內建觸控功能的電子書,採用了SiPix的專利技術,擁有800×600高解析度,及16層的高灰階,加上高對比及高反射率,長期閱讀也不容易疲憊。友達表示,該技術擁有可為客戶量身訂製各種尺寸的優勢,並在成本上更具競爭力,預計於今年內量產。
友達光電資深副總經理暨消費產品顯示器事業群總經理劉軍廷喊出「全面進入無紙化的時代」,他表示:「友達相當看好電子紙顯示器未來的發展潛力,將徹底改變各行各業的生活型態,年輕學子可以享受更輕便的學習生活,商家更可利用電子標籤大幅降低經營成本。」
至此,元太與友達在電子紙市場上的短兵相接已是遲早的事情,論技術,SiPix和E INK兩者的技術原理不太相同又各有所長,羅一中指出,友達所仰賴之SiPix以微杯(MicroCup)技術下的軸對軸(roll to roll)原理,而E INK則以微膠囊(MicroCapsule)技術下的片對片(sheet to sheet)原理。同為電子墨水技術先行者,二家公司過去的特性也不太一樣,E INK比較會做行銷,和美國報業、學界有良好互動關係,相較之下,SiPix就顯得低調許多......。
【完整內容請見《理財周刊》46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