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 發達集團副處長
來源:盤後分析   發佈於 2009-07-01 15:43

07/02號傳真稿筆記

MOU前夕 兩岸三地的金融華爾滋
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一簽定,將會打開兩岸的新契機,眼前可看到的利益就是QDII(境內合格機構投資者)可以馬上注資來台灣,資本市場優先受惠,因為中國大陸的QDII海外投資,都是先跟各國如日本、美國、英國、香港、新加坡及澳洲簽定MOU才能進入。
長遠來看,台灣銀行業者眼中的中國市場也愈來愈近了。過去,彰銀(2801)等7家銀行在大陸設有代表處,等的就是MOU簽下去這一天,玉山銀行這類沒有代表處的銀行,只好用別的方法,並且耐心等候,而富邦金(2881)、遠東銀行(2845)則是繞路進去。各家銀行還是要以對自己最有利的商業考量來決定西進政策,大家都是「兄弟爬山,各自努力」。
取得人民幣才是關鍵
台灣的銀行在香港有分行,在大陸卻沒有分行,當初設立香港分行是為了匯款,但永遠就缺大陸這塊,很多人說現在才去大陸太晚了,但我認為「晚去總比不去好」。
台灣的銀行對當地客戶人生地不熟,去大陸主要還是提供台商服務,尤其人民幣存放款(台商的大客戶最需要的東西)。然而關鍵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要求外商銀行在大陸成立2到3年內都要有獲利及一些其他條件符合之後,才會發給人民幣執照,匯豐、渣打等在大陸深耕很久了,中國政府甚至發給它們發行人民幣債券的執照,取得人民幣自主性更高;但是台灣的銀行要做到這點還早得很,就算到了那邊還是要想辦法拿到人民幣,問題是要向誰拿?
回想以前台灣開放外商銀行進來,外資第一件想到的事情也是「要跟誰拿台幣」,那時候可從同業拆款、央行、台銀等拿到,所以外資銀行要跟中央銀行、台灣銀行搞好關係,而且還要用低成本的方式拿到才有競爭優勢。台灣的銀行去大陸,大家手上的美金都不少,可能用匯率交換的方式,但是還是要和大陸銀行培養關係、默契。
MOU離不開ECFA架構
話說回來,簽過MOU,台灣的銀行即使成立分行之後,勢必要一段時間才拿得到人民幣執照,台商好不容易盼望到MOU,又要去盼望人民幣,這個東西有點像遠水救不了近火,缺了人民幣存放款執照,到了那邊又能有多少幫助呢?因此我認為MOU的簽定和「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簡稱ECFA)之間脫離不了關係。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