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老擊敗 發達集團技術長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5-08-08 14:43

不管世界喜不喜歡 中國已經全球市場領銜主演角色

股市亂象過后,中國會步美國日本的泡沫后塵嗎?
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張敬偉
即使中國陷入日美那樣的泡沫化也無妨,那個周期之后,日本和美國依然是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之一。即便是又迎來了2008年的全球經濟危機,強國還是強國——不僅美日如此,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引擎的作用依然不可替代。更重要的是,作為新興力量,遭遇挫折並可怕,怕的是缺乏改革創新的努力和意志。中國讓世界印象深刻的,恰恰是不斷深化的改革和深耕全球市場的宏志。不管世界喜不喜歡,中國已經全球市場領銜主演的角色之一。
毋庸置疑,全球化時代的世界經濟變得更有韌性,但也更加敏感。某個國家的市場波動,都能引發波及全球的蝴蝶效應。這是希臘債務危機牽動全球神經的主要原因。
這也意味著,美聯儲加息預期的強化,讓新興市場資本外流加速是多么正常的事情。中國“股災”和救市讓全球市場動盪不安也就不難理解。
危機時代,全球市場幾乎將所有的希望都系於中國。
美國要靠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購買的美國國債作為推行美國版量化寬鬆(qe)政策的基石。歐洲則一直公關中國將多余的外匯儲備購買歐元,希望中國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中國甚至獲得了在貨幣基金組織(imf)更多的份額和投票權。這一切,都歸結於中國改革開放創造的“中國奇跡”——多年超過兩位數的增長率,全球最大的貨物貿易大國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用國家動員的宏大投資來應對危機,凸顯中國國家治理的高效。
后危機時代,美國迎來復甦跡象,中國則陷入經濟低迷的“新常態”。
樓市泡沫並沒有破裂,但已經陷入遲滯;投資過大帶來的產能過剩和積累的地方債現在難以消化;政府動員的高效率也產生了權力深涉市場的副產品,如缺乏科學規劃的資源浪費和爛尾工程,當然也包括權力尋租導致的腐敗現象等等。“新常態”,其實就是本屆政府對以往經濟治理和市場痼疾進行的結構調整,以改革去疴實現系統化的正本清源。
改革要付出代價和成本。降低經濟增長速度,允許資本市場出現波折,忍受市場出現亂象,都是必然之舉。
中國式奇跡被“新常態”置換,世界看中國特別矛盾和糾結。一方面認為中國終於“不行了”——看衰中國的機構和學者;另一方面又擔憂中國“不行了”會使全球市場再陷危機境地。此類不安情緒,促使世界看中國的眼光異常挑剔。中國經濟的每個指標,都經過世界最權威機構的精算,從而得出復雜多變甚至是矛盾性的預測。
中國經濟是好是壞,權威機構也難以說清了。
但趨勢是,中國經濟在下行,中國制造大國已經失去活力,中國貿易引擎動力也不強勁;樓市低迷已有時日,股市亂象更成為世界觀照中國市場的一扇視窗——從這個視窗看到的中國救市風景,似乎並不為世界所認可。
因而,有分析認為,中國“新常態”調結構的改革努力,會否讓中國陷入到日本和美國的泡沫?
從中國奇跡到中國泡沫,反差相當大。但其中邏輯,並不復雜。
7月30日的日經中文網就認為,“中國有日美泡沫崩潰前的共同點”。其立論是勞動年齡占比人口比率達到最高值時,經濟泡沫化就來了。日本1990年前后發生了股市和房地產泡沫,美國則在2000年前后發生it泡沫和次貸泡沫。中國勞動人口比率見頂在2010年到2015年,中國樓市出現疲態,股市出現亂象,經濟大勢則進入“新常態”。
中國要步日本和美國的泡沫后塵?現象看的確如此。
可中國不是日本和美國,前者的確出現人口紅利縮減的趨勢,但中國現在依然處於“前現代化”,無論社會治理還是經濟治理,還有相當的改革空間,能夠釋放出更多的生產活力。這是成熟市場所不具備的,因為粗放所以才有轉型升級的紅利空間。
中國人口政策也在調整中,從單獨一孩到單獨兩孩再到當下放開二胎政策的討論,中國人口紅利並未枯竭,只是到了調整期。
和美日兩大市場不同的是,在國家戰略、政策設計方面,中國比美日兩國更具高效性和執行力。當美日的民主精算變成行政掣肘和難以抉擇的民意爭吵時,中國戰略和政策可能已經發揮效力。就現實而言,從“一帶一路”、亞投行和人民幣國際化,中國也向世界展現出后危機時代獨有的氣魄和愿景。
中國是復雜的,世界是矛盾的,中國式奇跡還是美日式泡沫抑或兩者兼備,評價中國不能過於武斷和唐突。
其實,即使中國陷入日美那樣的泡沫化也無妨,那個周期之后,日本和美國依然是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之一。即便是又迎來了2008年的全球經濟危機,強國還是強國——不僅美日如此,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引擎的作用依然不可替代。
更重要的是,作為新興力量,遭遇挫折並可怕,怕的是缺乏改革創新的努力和意志。中國讓世界印象深刻的,恰恰是不斷深化的改革和深耕全球市場的宏志。
不管世界喜不喜歡,中國已經全球市場領銜主演的角色之一。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