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果粉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健康養身   發佈於 2014-11-28 08:59

腹瀉血便 恐發炎性腸道疾病

腹瀉、血便、頻跑廁所,常被當成腸躁症或痔瘡,醫師提醒,若是發炎性腸道疾病上身而延誤治療,長期讓腸道反覆發炎、潰瘍,嚴重會腸穿孔、敗血症,只能切除腸道,導致無腸人生。
發炎性腸道疾病屬於自體免疫疾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常務理事、高雄巿立小港醫院副院長吳登強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病原因與基因遺傳、腸黏膜免疫調節異常、環境因子及壓力等因素有關。
近年來由於高脂、高甜度等西化飲食的衝擊,以及環境衛生改善,減少腸道在成人期間之前免疫系統的衝擊與發展,更使得這類患者近年有增加的趨勢。
吳登強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有兩個發病的高峰,分別是 20多與 40多歲。臨床常見症狀為腹痛、腹瀉、體重減輕、血便、疲倦、發燒及裡急後重等。由於初期症狀不易與發炎性腸道疾病連結,民眾常誤以為有血便就是痔瘡;拉肚子就聯想是感染性的腸炎或大腸急躁症,因此常延誤治療時機。
由於病況時好時壞,從發病到確診耗費不少時間,讓患者身心飽受折磨,常造成求學、生活或工作上極大困擾。延遲診斷及治療將造成嚴重的患者面臨腸穿孔、敗血症、開刀切腸等窘境。
吳登強提醒,大腸急躁症不會血便,感染性的腸炎也不會長時間反覆發作,若出現 3個月以上持續症狀,且體重減輕,應盡快就醫診治。確診後病友需要長期的藥物控制、定期的追蹤,以減少併發症並改善患者生活品質。
由於天氣突然變冷、情緒變化、突然重感冒,或是壓力大、情緒波動,都可能造成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急性發作,吳登強也提醒患者最近要注意保暖、避免感染,以及保持心情平穩及適當的壓力調適。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