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利休 發達集團代表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4-11-16 20:30
兩岸租稅協議 可作為台商避風港
「第三地投資」以及「避稅天堂」是很多台商在投資大陸、或是進行跨國投資時的關鍵字,然而在全球「反避稅」潮流下,全球稅法將面臨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本的優勢將轉為極大的風險,中華產業國際租稅學會理事長、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吳德豐表示,對大陸台商來說,需要兩岸租稅協議來作投資的避風港。
OECD近年來陸續公布的稅基侵蝕與利潤移轉(BEPS)的國際反避稅行動計畫方案,美國通過FATCA來打擊利用海外帳戶避稅的「肥咖」納稅人,大陸也已與多國「合作」;為協助台商掌握兩岸稅改最新發展,中華產業國際租稅學會在大陸的蘇州、上海、廣州三地舉辦「全球反避稅法變革趨勢暨兩岸稅收協議之重要性」研討會。
兩岸官員說明反避稅行動
全球已有3700多個租稅協定,台灣若不積極簽署,恐有邊緣化風險,其中提到兩岸租稅協議,兩岸財稅官員疾呼要儘快通過;大陸國家稅務總局國際稅務司長廖體忠表示,大陸未來會因應BEPS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反避稅規定」,其中,為了讓兩岸企業在相互投資時有法律上的保障,才想與台灣簽署兩岸租稅協議,其實目前台灣企業繳的稅比歐洲國家還多。
過去兩岸投資因歷史背景,造成台商須從第三地轉投資,也面臨雙重課稅的問題,除了台商之外,在大陸工作、投資的一般台灣人也可能被剝兩層皮;財政部國際財政司長宋秀玲舉例,像是營業利潤,過去若報價500元、能獲取100元利潤時,以當前的兩岸關係條例,總共要付25元的稅,但在兩岸租稅協議生效後,總稅負為17元。
國際租稅要義與釋例談稅務
宋秀玲表示,未來像是海運及空運收入、投資所得、財產交易所得、個人勞務所得等,就算實際的稅沒少、也不會更多,且因簽署協議是法律工具,有制度化的保障,預計未來問題最多的「移轉定價」上,也能讓台灣享有與大陸平等協商、申訴的管道,來保護台商權益。
「這不是只圖利財團」,宋秀玲表示,大陸企業在台灣投資也想要減輕政策風險,所以簽署協議是兩岸互相投資的避風港,並非單方讓利、當然也不是為了洩漏台灣資訊給陸方,多國將以懲罰性手法進行反避稅、強調資訊透明,台商不該因為不懂而當「鴕鳥」,變成「祭品」的機率反而最大,要及早因應。
在資誠近日剛出版的《國際租稅要義與釋例》也提到,台商認為最具稅務挑戰的分別是中國大陸、美國和東協,最大的風險就是稅務,吳德豐表示,瞭解國際租稅變動、培育稅務人才、並進行集團內溝通,是當前企業稅務治理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