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yful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4-09-27 22:53

「大體」紀錄片 入圍亞洲提案十強

【聯合報╱記者祁容玉/新北報導】

紀錄片導演陳志漢拍攝「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描述輔大醫學系學生在解剖課前拜訪大體老師家屬的故事。
圖/舊視界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提供
紀錄片導演陳志漢拍攝「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描述輔大醫學系學生在解剖課前拜訪大體老師家屬的故事,入圍韓國仁川Docs Port亞洲提案會前十強,將爭取最佳亞洲提案獎殊榮。
「若尊重大體老師,日後對病人是否更有同理心?」陳志漢長期關注社會脈動,發現許多醫療糾紛來自醫師和家屬溝通不良,後因工作關係接觸慈濟醫院大體捐贈,發現國內部分醫學系要求學生解剖前拜訪大體老師家屬,開始對大體老師產生興趣。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紀錄輔大醫學系3名學生,在9月開學前拜訪大體老師「林太太」的丈夫,瞭解她生前為何決定捐贈大體,以及林先生面對太太死後要被解剖的內心掙扎。
陳志漢說,拍攝過程中他和林先生變成朋友,彷彿也認識了「林太太」,日前他在學生第一堂解剖課看到「林太太」被切割開來,忽然體會家屬願或不願捐出親人大體的心情,學生則小心翼翼解剖,更認真學習,因為不能辜負大體老師奉獻的心意。
監製吳汰紝說,拍攝前田野調查時,目睹醫學系學生解剖大體,內心衝擊遠比預期大,工作人員花了不少時間克服心理壓力,苦思拍攝角度技巧如何呈現解剖,又不會拍出大體讓觀眾害怕。
因幕後團隊努力有成,「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繼第四屆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最具國際潛力獎、ASD亞洲提案大會特別推薦獎,及今年新北市紀錄片獎優選後,上周再入圍韓國仁川Docs Port亞洲提案會前十強,11月拍攝團隊將赴韓國提案簡報,爭取獎項和國際買主、投資者青睞。
吳汰紝說,全片呈現華人社會中大體捐贈的困難,凸顯東西方對遺體不同態度,又有生死議題,能引起觀眾共鳴,預計明年3月結束拍攝,明年底完成後製並計畫推上院線,製作團隊正網路集資,希望讓更多人欣賞此片。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