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y 發達集團稽核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2-07-30 09:49

「有感拚經濟」千萬不要變成show business

「有感拚經濟」千萬不要變成show business
行政院在去年12月1日通過「經濟景氣因應方案」,執行「穩金融」、「平物價」、「增就業」、「促投資」、「助產業」、「旺消費」、「拚出口」等七大策略,就推出時間而言,其實是在吳內閣時期,而不是陳內閣首創,而且這七大策略面面俱到,也短中長期都有。其實這七大策略是任何執政者都應當做的,更早期的劉內閣做的也是這些,只是劉內閣不善於與社會大眾溝通,埋頭苦幹,沒人知道他們在做啥。因此,我們與其關切有那些策略,不如關切已經做了多少、做了多好。
坊間多誤以為立法院臨時會通過美牛進口、證所稅開徵與NCC人事案後,執政當局才將「有感拚經濟」列為下一階段優先施政重點。事實上,早在大選之前的12月1日,該案就已經定調,當初或許是為選舉加分而做,因此把原本就該做的事,面面俱到地用七大策略口號推出。可惜當時「宇昌案」打得正熱,該案在選舉期間並未得到特別重視。不過,值得肯定的是,雖不被重視,但各部會仍是埋頭苦幹。
經建會在1月14日選舉過後的沒幾天(1月18日)就提出多達57頁的簡報,詳述七大策略的執行方案與各部會的分工規劃。然而,實施半年左右後,於6月11日提出的「經濟景氣因應方案執行成效」,總共只有2頁,顯示正在執行的項目少,而且執行的成效低,相對於57頁洋洋灑灑的簡報,實在不成比例。因此外界認為口號多、成效少,也不全然是無的放矢。
其實,範圍包含「穩金融」、「平物價」、「增就業」、「促投資」、「助產業」、「旺消費」、「拚出口」等七大策略的這套「經濟景氣因應方案」,實施期間包括短中長期的各期別計畫,並非只作短期的景氣因應而已,與其稱之「經濟景氣因應方案」,不如說是馬政府第二任期的「四年經建計畫」。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半年內端不出什麼好菜,也就不足為奇,不必予以苛責。
然而,既然有這一套全面性的、長短期兼具的計畫,也經過行政院院會通過,未來就應當對社會大眾做有效溝通,更應當定期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向社會大眾報告七大策略的施行內容與完成進度。其中短期計畫應按月提出,中長期計畫至少應按季提出。提出的報告內容,應包括「策略歸屬」(屬於七大策略的哪一項)、「計畫名稱」(例如「強化新鄭和計畫」)、「實施成果」(例如「強化新鄭和計畫」項下擴大「輸出保險」、恢復「逐陸專案」、強化「鯨貿計畫」、強化「服務業專案」、「強化出口貸款方案」等,各方案之具體成效)。
正因為「經濟景氣因應方案」內容包括短中長期的各期別計畫,行政院長陳冲表示,政府提出促投資、助產業、興金融、拚出口、旺消費、增就業、平物價七項短中長期提振經濟策略,只是為了讓民眾了解,相關部會都有定期開會檢討,這些措施絕不只是口號而已。陳揆也說,很多細項工作正開始規畫推動,他作為維持台灣經濟發展的行政院長,不是在經營「show business(娛樂事業)」,不能為滿足一些人在時間上的快速要求,不負責任、輕率提出沒有完成規畫的方案,有些方案需要時間,做好規畫再向各界報告。
經過他這麼說明,我們再檢視1月18日的經建會簡報,發現果真有些內容是有規劃方向但無規劃細項(例如「促投資」策略之第9項計畫『持續推動「全球招商」計畫』,項下有「建立具特色之國外園區,營造群聚效應,吸引產業進駐,例如建構日本、印度園區」),這也許就是陳揆所說正開始規劃推動的部分,但這類有方向無細項的方案,則被外界詬病為口號。
綜言之,陳內閣(就時間點嚴格說,應是吳內閣)的「經濟景氣因應方案」,內容兼容並蓄,可以說是其優點,但也恰成其缺點。參考國外作法,若為因應經濟景氣,各國多採短期措施(如QE2),且應有重點而無需面面俱到。因此該方案內的中長期計畫宜改訂為「四年經建計畫」。另一方面,其內容不宜大雜燴式的,看似可行就都全盤接納。例如推動中的六大新興產業、四大智慧型產業與十大重點服務業等,其中相互重疊的項目所在多有,原因是提出的時間不同、提出的部會不同,行政院未經整併,就一道一道推出,讓民眾看得眼花繚亂,視之為口號;中央各部會則忙得昏天黑地,視之為重擔。
最近行政院正在緊鑼密鼓規劃,將於八月中舉辦的大型財經會談,已將場次從二場、三場、加碼到五場,到時「建言」、「策略」、「計畫」、「方案」又將滿天飛,其中又將有多少是疊床架屋的計畫、多少是天邊彩虹的口號。 大家各顯神通,這不是show business嗎?希望不認同施政是show business的陳院長,千萬別讓財經會談變成與會眾人的「脫口秀」(talk show)。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