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樹 發達集團監事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9-01 07:33

市場降溫 新藥、醫材題材突圍

  • 2025.09.01 
  •  工商時報  

投資題材仍以新藥/醫材為核心,免疫與抗體、臨床進度可量化的標的,較易獲資金青睞。圖/freepik

美國總統川普關稅政策和匯率震盪兩大變數,導致生技產業在資本市場熱度明顯降溫。今年現增與私募件數均較去年減少,掛牌新兵家數下滑,且平均承銷價與募資規模都縮水,反映投資趨向謹慎。
據初步統計,去年共有36家生技製藥業者,在上市、上櫃、興櫃或登錄創新板掛牌,今年截至8月底,僅青松健康、威力德、浩宇、永鴻、生合、愛派司、台康生、友霖八家公司上市櫃,9月則有大研生醫、禾榮科跟進,涵蓋醫材、新藥與精準醫療等領域。
以承銷價來看,除將以每股600元掛牌的禾榮科外,普遍落在20~70元區間;大研生醫是以158元轉上市。整體而言,募資金額規模與市場反應,均不若前幾年火熱。
值得注意的是,現增與私募仍是上市櫃公司主要募資工具,但規模呈現「集中化」趨勢。20多家完成現增或私募案公司中,泰福-KY募資12.48億元,保瑞以特定人投資3.84億元;漢達私募17000張,募資11.56億元,由神隆全數認購並躍升第二大股東;佰研則是斐成前董事長楊清宗及家族,以6.85億元吃下私募案入股為最大股東後,再以每股40元的價格,公開收購8000張股票,拿下經營權。
投資題材仍以新藥/醫材為核心,免疫與抗體、臨床進度可量化的標的,較易獲資金青睞;醫療服務與平台型題材相對保守。
市場人士表示,雖今年生技募資熱度較去年降溫,但在大股東支持與策略資金挹注下,仍為產業轉型與創新研發提供了動能。由於2026年前後,將進入臨床試驗與IPO高峰期,生技市場有機會再現新一波投資契機。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