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客 發達集團處長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8-25 10:38

美300%半導體關稅 衝著這國?

2025/08/25 07:04

半導體關稅有豁免條件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今年4月宣佈,根據《貿易擴張法》(Trade Expansion Act)第232條,對多項進口晶片產品啟動調查,完成調查後將公佈是否徵收關稅。不過,川普政府已表明半導體關稅豁免條件之一是在美國本土設廠,由於這項要求對中國晶圓廠而言相當艱難,因此,部份人士認為,美方發起調查主要就是針對中國。

川普先前表示,計劃對半導體課徵100%關稅,但對於將生產線移往美國的企業將給與豁免。包括承諾在美國投資6000億美元(約新台幣18.38兆元)於半導體製造的蘋果(Apple),以及已經在美國設廠的台積電(2330)、三星(Samsung)和SK海力士(SK Hynix)等大廠預計都將躲過高額關稅。川普日前受訪時進一步透露,近期將公佈半導體關稅,稅率可能高達300%。


川普政府將關稅政策視為應對「美國關鍵技術依賴亞洲」這項國安擔憂一部份,川普曾表示,在技術供應鏈方面,他不會允許美國被中國等國家「挾持」。這些擔憂反映出,隨著美中兩國爭奪技術霸權,分析師所稱的「晶片」戰爭緊張局勢日益加劇。

中國政府透過鉅額補貼 扭曲全球晶片市場

在川普公佈半導體關稅豁免之前,《晶片戰爭》作者米勒(Chris Miller)就曾投書媒體表示,全面課徵半導體關稅對於美國來說「代價高昂」,由於美國每年消耗價值高達數千億美元的晶片,其中多數晶片都至少有一部份是在國外製造,如果川普政府對半導體徵收高額關稅,將增加每大型科技公司的成本,並抑制對AI資料中心的投資,因此,華府應該做的是打擊扭曲晶片市場的罪魁禍首中國。

米勒指出,除了全面徵收晶片關稅外,更能實現川普提出的「更公平貿易、更多本土投資」目標的替代方案是與美國盟友達成一項以半導體為重的產業協議,藉此可以減少貿易壁壘,促使簽約國承諾在美國增加投資,並迫使他們共同採取行動。

米勒表示,與其他產業不同,晶片出口不會面臨來自美國貿易夥伴的關稅或重大的非貿易壁壘,美國半導體公司並不擔心與歐洲、日本、南韓或台灣的貿易公平性。對於美國及其主要貿易夥伴而言,真正的問題在於中國。

文中提到,中國政府透過鉅額補貼扭曲全球晶片市場,雖然美國、歐盟和日本都有撥出政府資金來支持自家的半導體產業,但整體來看,中國的補貼規模明顯要大得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則稱,許多國家都會透過研究、推動補助或是投資誘因來支持國內企業,但中國的補貼計劃獨特之處在於,他們會讓國家基金直接持有晶片公司股權,這使他們不管有沒有盈利都能生存下去。


中國28奈米以上成熟製程產能 2027年全球市佔將達47%
經過北京長達十幾年的補貼,中國成長為中低階晶片的主要生產商,截至2024年初,中國已開始在全球成熟晶片市場佔據主導市場。成熟晶片指的是28奈米製程以上的晶片,這些晶片廣泛應用於汽車、醫療設備和家用電器等產品。

市場分析公司Yole集團報告稱,到2030年,中國的晶圓代工產能可能超越台灣。目前台灣以23%的市佔位居全球市場龍頭,中國以21%排名第2,超越南韓的19%、日本的13%和美國的10%。Yole集團預估,到2030年,中國市佔將攀升至30%超越台灣。

集邦科技(TrendForce)報告指出,中國的晶圓代工廠更注重擴大成熟製程產能,並有政府補貼的支持,預計在全球整體市佔表現將大幅成長,特別是28奈米以上的成熟製程產能,市佔預計將從2024年的34%,到2027年成長至47%。晶圓代工龍頭台灣2024年在成熟製程的市佔為43%,到2027年預估為36%。


成熟製程難轉移到美國

川普日前透露,在美國設廠生產的公司,可以豁免半導體關稅,從蘋果、台積電到南韓的三星、SK海力士近年積極擴大在美國的投資,因此都有機會躲過高額關稅。

維德布什證券(Wedbush Securities)分析師艾夫斯(Dan Ives)指出,台積電和三星因為是外國公司,要獲得豁免的門檻可能比較高,恐怕需要投入更多資金,但整體來看預計還是會得到豁免。

與此同時,分析師認為,一些晶片製造商將無力承擔在美國製造的成本,尤其是那些生產成熟製程、較大節點且利潤微薄的晶片製造商。

Technalysis Research總裁、首席分析師歐唐納(Bob O'Donnell)表示,由於這些晶片利潤低、成本高以及美國缺乏完整的供應鏈系統,要將生產轉移到美國將非常困難,歐唐納稱,成熟製程晶圓廠將生產轉移到美國「沒有太大意義」。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資深研究員喬贊帕(Martin Chorzempa)則直接點名中企,直言像是中芯國際(SMIC)或華為(Huawei)生產的晶片,就不太可能取得豁免。


美半導體關稅實施 衝擊中國晶片廠毛利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助理教授柳庸煜(Yongwook Ryu)表示,美國與中國就對等關稅稅率進行談判時,可以用這筆關稅作為籌碼。柳庸煜指出,對等關稅通常是為了解決美國貿易逆差問題,並將製造業轉移回美國,但針對特定產品或產業的關稅,旨在實現加強美國技術霸權,以及遏制中國的戰略目標。

多家政策智庫與產業研究機構指出,在關稅衝擊下,中國半導體產業將面臨3大挑戰。首先是出口受限,美國仍為中國晶片出口的重要市場,關稅一旦實施,將直接壓縮中國晶片製造商的毛利,並對海外接單造成衝擊。

再來是全球供應鏈可能因此被迫重組,中國企業邊緣化風險升高。美企可能轉向台灣、南韓與東南亞等替代供應來源,推動「去中國化」佈局,長期恐導致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話語權削弱。最後是科技自主壓力增強,加速「國產替代」戰略。中國政府可能進一步加碼對本土半導體研發與製造能力的扶持,以降低對美國及其盟國的技術依賴,推動自主可控的技術體系。

外媒分析也指出,儘管中國晶片產業近年在成熟節點和設備方面取得一定進展,但由於出口管制和人才短缺等障礙仍存在,核心技術依舊仰賴國外進口,一旦關稅與技術封鎖同步升級,將加劇資源緊張與產業升級的挑戰。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