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宣布,將在兩周內公布半導體「232調查報告」。圖/美聯社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中時新聞網 高德順】川普政府醞釀向半導體開徵新一輪關稅,同時取消拜登時代即將生效的人工智慧晶片出口限制,將深刻影響全球晶片產業格局。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今天宣布,將在兩週內公布這份關鍵的半導體「232調查報告」,台灣與韓國等晶片出口國無不繃緊神經。
美國總統川普2月揚言對進口晶片課徵25%的關稅。美國商務部於2025年4月1日根據《1962年貿易擴充法》第232條款,正式啟動對半導體、製造設備 (SME) 及其下遊衍生品之國安進口調查,涵蓋包括晶圓、封裝測試設備、成熟與先進製程晶片等範疇,主要聚焦於是否構成國安風險。
根據路透社報導,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今天預告,調查結果將於兩週內公佈,意味8月中旬前會對外宣佈具體建議與可能徵稅措施。
根據Barclays 等外資分析指出,若依照歷史操作經驗,起始關稅可能為25 %,並隨時間逐步提高,不同國家與產品可能適用不同稅率模式。若與藥品等其他 232條款調查重疊,半導體稅率最快會在8月中啟用,最晚不遲於9月實施。
對台灣半導體的可能影響
出口受壓與價格調整
若針對所有進口半導體課徵25 %或更高關稅,將提升台灣晶片出口美國的成本,可能削弱台灣晶圓代工與 IC 設計廠的競爭力。
吸引在地投資潮流
川普政府強調許多臺灣企業會改投資設廠於美國,以避免稅負。例如台積電、聯電、日月光等可能加速投資佈局,台灣業者或因應政策壓力啟動或擴大在美廠計畫。
全球供應鏈重組與多角化
美國客戶可能要求其供應鏈降低對台灣的依賴,轉回更具本地化或盟友/其他亞洲地區生產,例如韓國、日本或美國本土。這將影響台灣在先進晶圓與封測的集中地位。
技術分層影響策略
Barclays提到,AI/高階晶片或設備仍有被課稅風險,智慧財產與晶片設計服務未必受完整豁免。因此台灣業者若主力輸出高階技術,仍需重新評估出口佈局。
加快布局科技自主與替代市場
長期來看,台灣業者將更著重於多元市場與產品策略,逐步減少對美國單一大客戶的依賴,同時擴充日本、歐州、東南亞及中國的合作機會。
盧特尼克預告「232調查報告」將於未來兩週公佈,未來關鍵在於關稅適用範圍、是否提供豁免與調整期,以及台灣企業如何調整策略以因應這波政策變局。
川普喊出25%的晶片關稅,華府智庫「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5月估算,關稅上路第一年將使美國經濟成長下滑0.18%,持續徵十年累積GDP損失達1.4兆美元(約新台幣41兆元)。此外,半導體成本增加25%下,車價可能會直接上漲最多達1000美元。ITIF推估經濟萎縮所損失的稅收,大於關稅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