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聞專員 發達公司課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4-14 19:32
調查:臺灣應儘速與美方完成關稅談判,鞏固美國市場競爭力
川普「對等關稅」政策效應初探:暫緩90天帶來的喘息與挑戰
川普總統推動的「對等關稅」政策,雖獲製造業、部分農業團體、共和黨基層選民與少數工會組織等部分群體支持,但整體而言,美國民眾對其可能引發的經濟、金融及消費市場衝擊表達強烈擔憂。該政策公布後,不僅引發全球股市斷崖式下跌,也迅速震撼全球供應鏈。
雖然川普總統於4月9日宣布對大多數國家新關稅措施暫緩90天(但對中國的關稅則提升至125%),並促使美國股市出現強勁反彈,但必須注意,暫緩並不代表取消。在此90天內,所有國家的產品進口至美國,仍須額外加徵10%的關稅。
據本中心與當地業者瞭解,之前業者為避免被課高額「對等關稅」,部分體積較小、單價較高的貨品,搶在4/9美東時間凌晨前改採空運搶時間進入美國,然一些須走海運的貨品,因為船隻不足,臺灣業者即使自3月即從高雄港出貨,但因船隻不足,須經其他國家載貨,致無法於4/9前進入美國,也都因怕被課對等關稅而選擇不入關,要求回運臺灣(惟現在宣布對等關稅延緩90天實施消息一出,業者又須重新評估)。
臺灣原32%的「對等關稅」對「毛三到四」(指毛利率約3%至4%)的臺灣業者來說,造成公司極大的生存壓力,但貿易競爭力是相對的,一些較中低階的成熟產品與主要競爭對手如中國(125%)、越南(46%)、緬甸(45%)、泰國(37%)等國相較,臺灣不見得不利,主要是看轉嫁成本的能力。
由於川普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造成許多美國大型進口商如META、FB、AMAZON自去年底即將以往FOB報價方式,改為DDP (Delivered Duty Paid)完稅後報價,將關稅風險轉嫁予供應商,但面對這次不預期的高額「對等關稅」,據瞭解,該等大型進口商較願意「友善對談」,吸納部分關稅費用。
就需求彈性較小的食品市場而言,本地東方食品進口商表示,受整體物價上漲影響,外食成本上升,促使消費者增加自行料理的需求,反而推升通路銷售業績,增加的進口關稅成本亦較容易轉嫁至消費端;同時,部分進口商也以此為由,與原先計劃漲價的供應商協商,要求「共體時艱」、暫緩調價,共同承擔壓力。
然而,從下單、製造到出貨至美國約需90天,因此3、4月的訂單多數早在「對等關稅」公布前即已確認,不等不忍痛出貨;但對於5月及6月的訂單,則因充滿不確定性,多已暫停或有條件接單,觀望川普政府政策走向,認為未來仍可能因川普的個人風格出現變動,此現象尤以中國出口商為甚。
川普政府當初無差異化的「對等關稅」計算方式,只是為了快速將各國逼上談判桌,預料在90天談判後,美國應針對各國不同市場特性會有客製化的浮動關稅政策,以遂其「美國優先」的經貿目標。而這90天,不僅為各國政府帶來談判壓力,也使表訂高稅率國家的出口商面臨轉單危機。臺灣一些高階的產品,其主要競爭對手是日(24%)、韓(25%)、歐盟(20%)等國家,表訂對等關稅相對不利,為降低長期損害及競爭劣勢,我國應儘速與美方完成關稅談判,縮短陣痛期,鞏固臺灣企業在美國市場競爭力。(資料來源:台灣經貿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