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喜樂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健康養身
發佈於 2024-11-20 15:54
「疝氣」修補好又再發! 新型單孔術降低疼痛、提升安全性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
+
單孔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只需要在腹部做一個約1至2公分的小孔,透過這個孔洞進行整個手術。
54歲男性,十年前因雙側腹股溝疝氣,接受傳統開腹疝氣修補術(使用人工網膜修補)。幾年過去,原先修補好的疝氣竟又跑出來,醫師考量若從原先傷口手術,修補過程可能會有疤痕組織沾黏與手術複雜性問題,因此建議使用單孔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術後回診傷口恢復良好,迄今無疝氣復發問題。
健保統計:百萬人曾患疝氣 以男性居多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泌尿外科醫師謝育哲說明,腹股溝疝氣是一種相當常見的疝氣型態,當腹腔的壓力因咳嗽、打噴嚏、提重物以及大小便出力等情況上升時,就可能導致腹股溝的肌肉或組織逐漸變弱或撕裂,腹腔的內容物(通常是腸子或脂肪)因而膨出,形成疝氣囊,這就是所謂的腹股溝疝氣(或俗稱「墜腸」)。
根據健保資料顯示,臺灣每年大約有4萬名的病人因疝氣接受手術治療,推估疝氣發生率約為6%左右。依此估算,全臺灣曾經罹患過疝氣的病人超過百萬人,其中又以腹股溝疝氣為主(約佔90%);性別部分則以男性居多(佔手術90%以上),女性為10%。
全腹腔鏡疝氣修補術 大幅降低腸沾黏、腸道損傷風險
謝育哲指出,有別於過去傳統開放式疝氣手術,目前主流腹腔鏡疝氣修補術,區分為「經腹腔疝氣修補手術」及「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經腹腔疝氣修補手術是進入腹腔內操作,解剖構造較清楚容易辨別,但可能造成術後腸沾黏及腸道損傷的嚴重併發症。
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則是經由腹膜外找出疝氣囊後把它復位,腹部缺損處以人工網膜修補,由於此手術不會進入腹腔,所以幾乎不會有腸道損傷及術後腸沾黏的問題,但一般腹腔鏡會留下3個傷口,雖然已比傳統手術有所改進,卻有疼痛和美觀上的問題。
新式「單孔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 疼痛傷口小、恢復快
有鑑於過去手術的缺點,謝育哲說明,單孔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Single-Incision Laparoscopic Surgery,SILS)是一種更為微創的手術方式,這種手術只需要在腹部做一個約1至2公分的小孔,透過這個孔洞進行整個手術。手術會使用特殊設計的腹腔鏡和手術工具進行操作;這種手術的好處包括疼痛較小,恢復時間較短,和疤痕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