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層肉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健康養身
發佈於 2024-01-20 15:29
中風積極復建 半身癱瘓一年內可行走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
+ ++
中風受損的功能,在發病後3個月進步最明顯,6個月內為則是神經恢復關鍵期,但並不是指6個月後就不會有改變,「只要開始復健,隨時都不嫌晚」,蔡育霖醫師強調,即使是中風多年的長輩,復健也能維持日常生活功能,避免惡化。
知名健身教練「筋肉爸爸」去年9月中風,幸好及時送醫性命無虞,不過身體半癱無法行動。當初急診醫師還曾說,腦傷區域看起來未來再走路的機會只有三成,原本翻身、吞嚥都有困難,至今已快1年,一直積極復健的他,幸好有太太「筋肉媽媽」的支持與陪伴,目前已經可以自己行走,恢復狀態良好,生活可以自理。筋肉媽媽也坦言這段時間真的很不容易,對患者及家屬是一條艱苦的道路,但還好堅持下去,才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復。
中風後越早復建 越快恢復身體功能
腦中風是國人死因的重大急症,因為醫療照護進步,使得死亡率下降,但因中風留下的後遺症反而成為照護負擔。但也並非中風就一定會成為家庭累贅,為了避免併發症、減輕機能損傷、恢復神經肌力功能,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蔡育霖醫師表示,只要過了急性期,病情及生命跡象穩定,越早復健,就能越早恢復行走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並且縮短住院天數。
臥床期避免褥瘡 穩定期重建神經、肌力
依據中風後不同階段,復健治療分為中風後立即的預防性訓練,臥床期可以避免褥瘡、關節攣縮;以小中風來說,病發後1週內,病情狀況穩定便可以開始積極復健訓練,幫助腦神經重塑,誘發神經功能恢復、重建步行能力和運動功能,以日常生活自理為目標,提升患者獨立度,並配合使用輔具彌補身體喪失的功能。
中風復健團體戰 各角色輪番上場
蔡育霖醫師說,中風復健需靠團體支撐,復健科醫師設定治療復健計畫、照護病患的全身性疾病,並整合復健專業資源,團隊中包含物理治療師,負責指導各種治療性運動,誘發增強肢體動作,重建翻身、坐起、站立等粗大動作,輪椅等輔具教學;職能治療師藉由功能性訓練軀幹平衡、精細動作的訓練;語言治療師可以恢復溝通能力、治療吞嚥困難。除此之外還有營養師、護理師、照護服務員等,是個龐大且長久的計畫。
中風受損的功能,在發病後3個月進步最明顯,6個月內為則是神經恢復關鍵期,但並不是指6個月後就不會有改變,「只要開始復健,隨時都不嫌晚」,蔡育霖醫師強調,即使是中風多年的長輩,復健也能維持日常生活功能,避免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