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光流域 發達公司副理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0-07-01 06:25
紐約時報:各國爭相減支 忘了〝大蕭條〞教訓?
多國政府主張減支,理由是私部門(private sector)後續能夠彌補被撤銷的振興方案。假設若正確,龐大預算赤字可望逐漸減少;但若假設錯誤,恐會演變成「政府減支、全球經濟走軟、再牽動民間支出下滑」的惡性循環。
周二(29日)歐美股市重挫,正好反映了投資人對全球經濟的悲觀。
1930年代初大蕭條的成因之一,就是各國咸信經濟好轉而啟動減支,反而弄巧成拙的結果。有專家認為,如今情況與當時很類似。
任職於英國央行的美國金融危機專家Adam Posen就說,全球這次幾乎將「同步」減縮財政,有可能鑄成大錯。但他也提到,與1930年代不同的是,中國與印度等新興國家已逐漸成熟,不像當時英美主宰的局面。
《紐約時報》認為,政府在民間與企業信心尚未復甦前,貿然終止振興方案,其效果已與減支或加稅無異。美國參議院日前駁回延長失業補助的法案,即被高盛視為經濟成長的「重大風險」。
1933-1937年期間,美國經濟以超過40%的幅度成長(超越1929年)。但這樣的傲人增幅,仍不敵小羅斯福總統所推出的財政緊縮措施;1938年景氣立即反轉,美國經濟萎縮3.4%,失業率也暴增。
雖有歷史為鑑,官員們仍執意減支的理由,各國有所不同。國庫空虛的希臘沒有選擇;西班牙等國則擔心拖著巨額赤字不管,可能讓她們變成市場犧牲品。
美、德、中三大經濟體尚有推動成長的足夠現金與發債能力,卻已不願這麼做。中國憂心房市過熱,德國顧慮通膨,美國也有自家的微妙理由。
政府若能將短期支出(如減稅)與長期減支(如增稅)搭配得宜,是最理想的狀況。但「政治」面向上,卻無任一國家能夠理解。
取而代之,我們只能盼望,1930年代能留下足夠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