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avatar/01/39/13978.jpg)
-
威武 發達集團副處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0-02-07 15:21
105歲周有光:生活似神仙 漢語拼音之父 事事保持好奇心
2010-02-07 旺報 【記者廖慧娟/綜合報導】
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的周有光,1月13日剛過105歲生日。他的一生很有趣,早年與崑曲研究家張允和的愛情故事,與連襟沈從文的交往,學術領域橫跨金融與語言學兩個極端,但百歲之後,他卻像回春般,與年輕人一樣用電腦寫稿,更透過電腦世界,建立視野廣闊的世界觀再回頭來看中國百年近代史。
雖然愛妻張允和已在2002年以93歲高齡去世,晚年鮮少出門,多在家寫書的周有光,卻總是以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他笑說:「我看著私塾變成了洋學堂,從留辮子到剪髮;看著家裡從原來點洋燈變成點電燈,用上了電腦,還有手機,萬里之外的人跑到耳朵旁邊了。不是過上神仙生活了嗎?」
從經濟栽進語言學
周有光家族的祖籍為江蘇宜興,曾祖父曾是清朝的官員,同時也在常州經營棉紡、織布、當鋪等產業,算是官宦富豪之家;不過,清朝咸豐年間,太平軍攻打常州時,他的曾祖父全力支持清軍守城,以家產供守城清軍軍餉,無奈常州城被攻破,曾祖父投水自盡,周家的雄厚家財盡失,從此家道開始衰敗;幸好有親戚資助他200元大洋,他才順利前往上海念大學,奠定往後發展的學術基礎。
有趣的是周有光並不是一開始就對語言學感興趣,早年他是學經濟出身的,不論在學校或是畢業後工作,都與錢有關,當時對語言學、文字改革產生興趣,後來還參加拉丁化新文字運動。
周有光回憶說,他在聖約翰大學攻讀文科,但較偏重經濟學方面,主要是學經濟的技術。對周有光來說,他在聖約翰大學中,學會了自學及獨立思考,印象很深刻的是進大學第一次去報到,學校給他一張卡片,他的名字中文,也有以上海話拼的羅馬字,因此,一進學校就懂得什麼是羅馬字管理法,這就是科學管理,也是他開始接觸漢語拼音的時刻。
為什麼學經濟、在銀行工作的人,會成為一代語言學家呢?周有光表示,「我年輕的時候就注意到了從清末開始的文字改革運動,1918年北洋政府從古代漢字裡面簡化後整理、制訂注音字母,但只對中國人有用,外國人看不懂。因此,30年代拉丁化運動的時候,我就開始寫文章,我提出方言拉丁化方案不能各搞各的,要有一個共同的基礎,各種方案要溝通。」
1952年,當時爭論中國字母要怎麼拼音,是用注音還是其他方式,學界爭論得很厲害。在這個時候,周有光出版了《字母的故事》,主要介紹各國古今字母的發展和演變,1954年被當時擔任國家主席的毛澤東看中,不僅要他到北京開會,還把他留在北京,在新成立的文字改革委員會工作,從此一頭栽進語言學的世界裡。
雖然當時周有光等人暢議的漢字簡化倍受爭議,但他提倡的漢語拼音法,卻成為國際通用的拼音法,直接讓中國文化透過語言的力量傳播出去,貢獻良多。
與子偕老的愛情故事
除了在語言學上的成就外,周有光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與妻子張允和的愛情故事,2人相伴超過70年,幾乎不曾分離過。曾有媒體問他能活到這麼大歲數的祕訣,他笑說:「多情人不老。」
1909年7月25日出生的張允和,是安徽合肥的蘇州世家,父親是近代教育家張武齡,母親陸英是崑曲研究家,一家4姊妹都嫁給知名人士,大姊嫁給崑曲名家顧時雨(顧傳玠),張允和排行老二,三妹張兆和的老公是著名文學家沈從文,四妹張充和的夫婿是著名美國漢學家傅漢思。
周有光表示,與張允和結婚是偶然的,原先她是與妹妹周俊人同班,到家裡玩的時候相識,後來在杭州再次見面時,就開始談戀愛,1933年4月30日結婚,婚後夫妻倆就到歐洲留學。
當時因為張家太有錢了,還是個窮小子的周有光擔心自己養不起老婆,就寫了封信給張允和,表示:「我害怕不能給你幸福。」結果張允和寫了10頁信紙的回信,說,「幸福是要靠自己創造的。」這才結下良緣。
從世界觀點看中國
雖然已經105歲了,但周有光依然對所有的事保持好奇心,並堅持「必須從世界來看中國,不能從中國來看世界」,因此,他現在用電腦寫文章,笑說收入增加5倍;知道「谷歌」與中國的糾紛,還差點去看了《阿凡達》。
他表示:「中國在語言研究方面有很好的傳統,缺點是只研究中國不研究外國,只研究古代不研究現代。新時代語言文字的許多問題其實從清朝末年就開始了,古老的語言文字跟現代化不能配合。」
「漢字在世界歷史上占什麼地位?這個問題很重要,我從50年代開始研究,一直到80多歲把它寫成書,叫做《世界文字發展史》,補充了現代的知識,跟外國聯繫,把漢字的學問擴大到世界。文化不分國家,但我們這裏,《人民日報》好多文章還是老一套,現在大學政治課都是老師講給天花板聽。要從世界看國家,不能從國家看世界,老一套的宣傳遲早要改掉的。」周有光表示。
周有光
檔案
生日
1906年1月13日
原名
耀平
學歷
1923年-上海聖約翰大學
1925年-光華大學,1927年畢業
經歷
1933年,與張允和結婚。
1935年任教光華大學,在上海銀行有兼職。
1938年逃難到四川,先在新華銀行任職,後調入國民政府經濟部農本局任重慶辦事處副主任,主管四川省合作金庫。
1945年新華銀行工作,先後被派駐紐約,倫敦。
1949年任復旦大學經濟研究所和上海財經學院教授,並在上海新華銀行等兼職。
1954年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邀請擔任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委員。
1955年10月參加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制訂漢語拼音方案,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研究員、第一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1958年在北京大學和人民大學講授漢字改革課程,講義《漢字改革概論》於1961年出版。
1969年被下放到寧夏平羅「五七幹校」勞動。
1979年4月國際標準化組織在華沙召開文獻技術會議,周有光在會上提議採用「漢語拼音方案」作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
1980年與劉尊棋、錢偉長共同擔任《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的中美聯合編審委員會和顧問委員會委員。
1982年國際標準化組織通過國際投票,認定漢語拼音方案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
1989年退休,繼續研究著述。
2005年出版文集《百歲新稿》。
2006年1月13日,周有光年滿10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