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火鍋店龍頭海底撈,在短短四個月內,市值蒸發了近新台幣1兆元。海底撈CEO張勇,在6月15日坦言,「2020年6月我判斷疫情在9月就結束,但是直到今天為止,台灣、新加坡的店還受疫情影響開不了,我對趨勢的判斷錯了,去年6月我進一步作出擴店的計畫,現在看確實是盲目自信。」
燒掉一兆元的這一堂課,讓張勇到教訓─「保持擴張」決策不見得對。
鈦媒體報導,海底撈曾在今年2月創下港幣85.7元的歷史高位,直到3月初的盈利預警發布及之後的財報公布,海底撈的股價開始「雪崩」。
截至23日收盤,海底撈股價已跌至港幣37元,總市值為港幣1961億元,相較股價在最高檔時市值港幣4544.7億元,足足蒸發掉港幣2583.7億元(新台幣9435.6億元)。
外界認為,海底撈股價持續4個月下跌,與2020年財報不佳有關。
數據顯示,海底撈2020年營收為人民幣286.14億元,年增7.75%,營收增幅首度出現個位數,但更令投資人擔憂的是淨利潤為人民幣3.09億元,年減86.81%。
去年受疫情影響,餐飲行業是重災區,海底撈是體量龐大的龍頭企業,自然首當其衝,去年1月26日起,海底撈暫停大陸所有門市的營業,3月12日逐步重新開放,而海外門市一直受到疫情影響,門市業務同樣受到牽連。
海底撈在短短四個月內,市值蒸發近新台幣1兆元。餐飲商機網
今年4月翻桌每日不到三次 單店不是微利就是虧損
此外,富途研究指出,今年以來高頻跟蹤數據顯示,海底撈翻桌率尚未恢復到2019年同期水準。
根據財報,2020年海底撈平均翻桌率為每天3.5次,2019年這一數字為每天4.8次,日前有消息傳出,海底撈公司內部人士向券商透露今年4月餐廳翻桌率,更是慘到每日不到三次,而低於這個數值,就代表海底撈單店處在微利或虧損狀態。
北商研究院特約專家、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認為,如今火鍋行業競爭激烈,越來越多各具特色的火鍋品牌頻繁入局,並且發展迅速,這就使得海底撈在市場上受到擠壓和影響,從而導致翻桌率下降。
疫情大環境確實為海底撈的全面復甦帶來障礙,但是疫情在去年下半年已經可控,境內餐飲行業逐漸走上正軌,海底撈2020全年業績低迷,恐怕不能全找疫情這理由來埋單。
2020年業績變化 歸因於門市拓展
海底撈將2020年業績變化,歸因於門市的持續拓展,而門市經營收入確實是海底撈的支柱型業務,2020年占總收入的95.9%。
與多數企業選擇節衣縮食、控制成本不同,疫情期間海底撈沒有停止擴張,2020年全年還新增544家門市,直接導致成本劇增。
根據財報,2020年海底撈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年增9.1%,攀升至人民幣122.62億元;員工成本年增21.1%,已到人民幣96.77億元,財務成本年增88.2%,至人民幣4.46億元。
另外,物業、廠房和設備等各類非流動資產也快速增加,從2019年的人民幣76.9億元,漲至2020年的人民幣120.64億元。
疫情期間的擴張計畫,讓海底撈財務承受很大壓力,有一部分原因,也在於新開店業績「還沒上軌道」,海底撈方面相關負責人表示,新開了500多家店,就代表有500多家店經理沒有經驗,按每家店100名員工,就有5萬名新員工計算,這批人如何落融入海底撈文化並落地到服務,對管理層是新考驗和挑戰。
高速擴張 造成單店盈利被稀釋
但高速擴張並沒有帶來市場期待的疫後報復性消費,結果是海底撈的單店盈利被嚴重稀釋,2017年至2020年,海底撈單店淨利潤分別為人民幣437.4萬元、353.9萬元、305.6萬元、23.9萬元。
正如張勇所言,「餐飲業是傳統業,有邊界,不像網路企業業務範圍越大,成本越低,我們餐飲企業開兩家店賺錢,開三家店可能就賠錢,開店多了能增加營收就不錯了,更可能連增收都沒有。」
因此他對於外界過去把海底撈給神話,非常反感,「所有餐飲企業面臨的困難,海底撈也會面臨,盲目擴張的事肯定會發生,可是一旦整合好現在的門店,就還會繼續擴張,這是使命。」
值得注意的是,海底撈的下跌不是市場個案,連日來,港股上市公司九毛九、呷哺呷哺也是跌跌不休,按昨日收盤價計,九毛九、呷哺呷哺較各自的2月的股價高點分別下滑了2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