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頂洞人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1-04-18 00:24

長賜輪事件啟示與預防 引發全球熱議

長賜輪事件啟示與預防 引發全球熱議
工商時報 張佩芬 2021.04.17
長榮海運超大型貨櫃輪「長賜號」擱淺,影響運河交通,繼油價之際,紙漿成為下一個可能受影響的商品。圖/美聯社


FacebookTelegramTwitter列印
蘇伊士運河「長賜輪」擱淺阻塞航道危機雖已解除,但是後續理賠爭議才要開始,估計將是一場曠日費時的艱難工作,而這次事件帶來的啟示與未來的預防措施也引發全球熱議,大陸中國船東協會13日剛召開蘇伊士運河擱淺事件專題會議,香港理工大學、董浩雲國際海事研究中心與台灣的中國航運學會、逢甲大學運輸物流系等27日也將召開國際線上研討會。
大陸前交通部副部長徐祖遠在中國船東協會的會議上指出,蘇伊士運河一艘船事故可以切斷全球海運大動脈,對全球貿易造成近百億美元損失,表現世界經濟的脆弱性與相關性,凸顯船員身心健康與專業技能重要性,需要提高運輸系統彈性,也讓大家見識到航運的重要性。
徐祖遠認為,這次蘇伊士運河大阻塞給全球貿易和供應鏈敲響警鐘,航運通道是保證全球貿易、航運及供應鏈體系穩定至關重要的載體。因此他建議,關鍵海運通道阻斷時,積極參與和爭取國際組織救援;研究並執行關鍵海運通道阻斷的替代航行應急方案;提高運輸系統彈性,提升關鍵節點的抗風險能力;建立專家團隊庫和應急裝備資源庫;加強技術與法律、海事公約結合問題研究,提高全球航運業治理能力,搭建全球層面的應急協調機制。
我國前航政司司長吳榮貴認為,最值得台灣省思的是應如何建立專家團隊庫和應急裝備資源庫。他認為,本次事件對國際航運、貿易來說,除吸取事故教訓,對我國綜合航運服務能力及海上應急救援能力的提升,也是一次極好的示範。建議從專業救援角度,建立專家團隊庫和應急裝備資源庫,以「長賜輪」等事件為脫淺救助研究案例,研究船舶擱淺施救專業備選方案。
長賜輪事件 台灣應未雨綢繆
全球九成以上的國際貿易商品都是靠海運運輸,過去一般民眾很少注意到海運的重要性,去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貨櫃船運市場節節上升的運價,讓第三、四季各航線運價相繼創下天價,很多人也開始注意到海運這個行業,而今年3月23日長榮海運「長賜輪」在蘇伊士運河擱淺,更成為全球大頭條。
「長賜輪」在一周後終於脫困,但是後續理賠及立刻引發歐洲、地中海與美國東岸航線運價飆漲,以及期間探討的船隻遶行好望角面對的海盜問題,蘇伊士運河是不是應該拓寬,超大型船是否安全疑慮高等,讓外界認識到海運市場的方方面面。
台灣四面環海,海運是國家經濟命脈,政府與業界顯然都需要嚴肅看待相關議題,且未雨綢繆,除了做好預防工作,也要為可能遇到海事案件,做好最充足準備,以應對越來越大型化的船舶可能帶來的海事問題。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