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avatar/06/08/60843.jpg)
-
中古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8-03-18 07:36
文明病孩童逐年增加 「有效玩樂」很重要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提倡,小孩每天至少要有1小時的自由遊戲時間,反觀台灣幼兒戶外遊戲時間,平均每天僅6分鐘,絕多數的遊戲時間都在學校、公園內,但這些地方也缺乏適當的遊具設施,間接導致小孩文明病人數,包括發展遲緩、過動、精神疾病、近視、過胖等逐年增加。
阻止文明病發生,「遊戲」佔重要角色,「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發起人林亞玫表示,小孩在做攀爬、跳鑽、溜滑、擺盪、旋轉、平衡等遊戲時,心理及生理能力其實不斷在提升,包括情緒、社交、認知、發展動作,因此「看見遊戲中的兒童」很重要,才會知道他們需要什麼、能做到什麼。
林亞玫舉例,一座盪鞦韆,可以練到「本體覺」、「前庭覺」及「觸覺」,協調性、平衡感、方向速度感、刺激需求、背部肌肉、抓握力等練習都能滿足,「不過當小孩達學齡前後,前庭覺所需要的刺激需求更大,鞦韆就必須更高,溜滑梯也要更高、更寬,然而這類設施在都市裡卻極罕有。」
4~5歲後,小孩的抓握力增強,攀爬會成為他們最愛的遊戲項目之一,林亞玫表示,特別是攀繩類,為避免掉落,小孩在攀爬的過程會極專注,想路徑、想動作協調,不斷在克服困難,手腳並用也訓練全身的肌肉,橫爬架、連續性的攀岩牆,也都有效果。
不只身體層面,遊戲還具社交學習、心理療癒效果,林亞玫指出,小孩常會把在家庭、學校遇到的困難、需要,在遊戲裡呈現,從他們玩家家酒、扮演想像的角色,都能觀察出來,而鬆散的遊戲材質,如沙坑、玩水,或秘密基地、可探索的自然空間,都能提供很好的自我療癒。
以上這些都能在孩童成長過程,幫助其身心靈發展,在歐、美、日等國針對這些孩童需求的遊具設計,更可謂五花八門,如遊戲場就有資源再利用、冒險、想像力、自然挑戰等不同主題,設施更不乏溜索、斜跑道等,給小孩的前庭覺、本體覺等充分刺激。
而在台灣,絕大多數的公園兒童遊樂場都是為5歲以下的幼兒而設,且較單調,成本低廉至上,光是鞦韆就很難找,合用的更少,沙坑、戲水等稍具特色的設施更罕見,6~12歲進入反覆挑戰期的孩子則被遺忘,很多家長不惜跑到別的縣市、國外,就為了讓小孩到具挑戰性的特色公園玩樂、成長。
根據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獎獲得主James Heckman計算,國家和家庭投資小孩子,回報率是最高的,在幼兒到小學階段,投資1塊錢,有3~18塊錢的回報;大學時期是1比1;成人以後則是負的。台灣都市的遊戲空間,顯然尚有改進餘地。(洪子恩/台中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