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jf999 放長假2轉待命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5-06-17 14:42

借力「紅潮」打造台灣產業藍海

借力「紅潮」打造台灣產業藍海
戴肇洋
今年5月8日,中國大陸國務院在李克強總理宣示「中國製造2025」後,正式提出「中國製造2025行動綱領」,完成工業化與資訊化之融合、減少污染排放達到世界先進水準,以形塑具有國際競爭的跨國企業與集群產業,作為其推動從製造大國轉型為製造強國依據。
從李克強的政策宣示方向加以觀察,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其實,中國大陸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之後,在包括台商在內的外資之技術與資本協助下,促進其產業不斷升級,尤其中國大陸以推動「民族產業」發展標竿為前提,藉由國家力量與資源進行補貼或扶植特定產業,使得近年中國大陸產業快速發展,甚至部分項目已成為全球之霸主。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自由化潮流下,近年國際產業供應體系已經由之前的各國少數分散節點(node),利用投資、技術、訂單、支援國際移轉做法,循序漸進從第一、二層移轉至第三、四層產業聚落,朝向「竹節資本主義(Bamboo Capitalism)」模式發展,推動具有直接投資特性的供應鏈結與多層架構的產業聚落之整合,進行其區域產業供應體系重組(decomposition)。其中,在亞太區域產業重組過程中,已逐漸發展出以中國大陸為製造、服務中心所形塑的國際貿易與資本交流之網絡。
此外,去年6月,外資巴克萊證券針對亞洲科技產業發展進行研究分析特別指出,中國大陸在經濟快速崛起的同時,積極促進產業技術創新,除提高自製能力藉以逐漸完整其產業供應鏈結外,推動其產品從「在中國製造(Made by China)」,升級為「中國製(Made in China)」,進而在國際產業供應體系中逐漸提高代工與品牌製造地位,使得台灣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優勢不斷下降。
由於台灣屬於小型開放經濟體系,國內市場需求狹小難以達到規模經濟,面對中國大陸產業供應鏈結逐漸完整之下,唯有從「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的角度切入,發揮在市場規模、成長潛能兼具的中國大陸周邊之優勢條件。亦即未來數年之內,台灣產業在外在環境上,將迎接連結中國大陸進行全球市場佈局前所未有的機會,如何借力「紅潮」,以打造台灣產業的藍海,已成為擺脫困境之艱鉅挑戰。
至於在策略方向上,台灣產業除必須朝向發揮「自發創意」、投入「自創品牌」、加強「自主創新」、建立「自有通路」,藉以降低過去依賴跨國企業低價代工服務、擺脫市場附庸格局外,可以採取:
其一,以「陸皮台骨」的模式連結大陸市場。從近年中國大陸經濟政策方向中可以看出,為能降低成長過度對出口貿易的依賴與緩和外匯過高對幣值升值之壓力,採取擴大內需市場作為改善產業結構策略工具,亦即中國大陸龐大內需,是台商拓展市場的機會。不過,由於大陸市場幅員極廣,消費水準落差,加上交易習慣迥異,在市場拓展上稍有不慎,極有可能血本無歸。因此,台商可以採取「陸皮台骨」合作模式,透過陸企既有資源建立市場人脈與行銷通路優勢,以及配合台商所累積的企業管理與經營規劃基礎,共同拓展大陸市場。
其二,以「台皮陸骨」的模式佈局全球市場。雖近年陸企積極從事經營創新與運作轉型,但目前在全球市場評比上,台商生產技術或服務品質,不論產品形象,或是產品價格,仍較具有競爭優勢。不過,由於全球市場既深且長,在市場佈局上需要有雄厚資金與充沛人力,若無後盾,恐將陷入進退兩難。因此,台商可以採取「台皮陸骨」合作模式,藉由台商所建立的產品形象與市場拓展經驗,以及利用陸企既有生產要素與資金支援條件,共同佈局全球市場。坦然言之,面對頗嚴峻的環境之下,貿易拓展是台灣經濟持續成長的引擎,以及產業加速轉型之動力。因此,我們必須以「2,300萬加上13億人口」的前瞻思維切入,以及從全球佈局之宏觀角度定位,除加速與中國大陸進行ECFA後續協議完成簽署生效實施外,也要積極透過雙、多邊自由貿易協定拓展市場,始能從已日益蓬勃發展的區域經濟整合中打造藍海。
這些問題,將攸關著台灣經濟的未來選擇,以及產業之長期規劃,必須極其慎重妥善因應。
日期:2015年06月17日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