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蛙就派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健康養身
發佈於 2015-01-15 09:51
「腸」命百歲並不難 術後追蹤要精準
「腸」命百歲並不難術後追蹤要精準
NOWnewsNOWnews – 2015年1月14日 下午1:54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隨著國人生活及飲食方式日漸西化,國內罹患大腸直腸癌病患逐年增加,根據中央健保署統計,民國95年後台灣大腸直腸癌為所有癌症發生率第一位,且近年來盛行率逐年攀升,每10萬人就有超過40人罹病。不過其實只要及早發現及早手術治療,大腸直腸癌第一期的五年存活率超過九成,而第三期的患者,五年存活率也有五成,預後可說相當良好。但也有部分患者術後會有復發或轉移的狀況,此時規律的術後追蹤就顯得相當重要。
台北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林資琛醫師指出,因為大腸直腸癌患者手術切除患部後,不代表所有癌細胞皆已清除。癌細胞在復發後,很可能隨著血液循環跑到各器官,若免疫系統無法有效壓制癌細胞,會在1至3年內復發或轉移,一般正規治療會建議患者在手術切除後,仍必須進行定期追蹤檢測,術後追蹤週期前兩年的頻率為每三個月追蹤一次,其後則依日期及病況進行檢測頻率的調整。
林醫師表示,在所有大腸直腸癌的診斷與追蹤工具中,血中CEA佔有一個重要的角色,但根據許多醫師的臨床經驗顯示,並非所有的大腸直腸癌患者其CEA都會升高,而癌症風險評估的意義,在於早期偵測癌症風險,幫助醫療團隊及患者了解當下的身體狀況。
美國及國內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DR-70比CEA能更準確偵測早期或復發的大腸直腸癌。DR-70檢驗已於2008年獲得美國FDA核准,2003年獲得歐盟核准,用於偵測血中纖維蛋白降解質(FDP)。而DR-70的高靈敏度優勢,則可輔助傳統CEA腫瘤標記,獲得更精確的數值及判斷,不僅加強大腸直腸癌復發的風險管理,且僅需抽取5cc的血液即可進行檢測,大幅增加術後追蹤檢測的便利性。DR-70的高準確度使癌細胞在生長初期即被偵測到,讓醫療團隊及患者更能全面掌控大腸直腸癌的術後追蹤,達到早期偵測,早期發現癌症復發或轉移等病灶的發生,為大腸直腸癌患者術後追蹤嚴格把關,幫助醫療團隊更精確的評估病情發展。
癌症治療密集又漫長,可說是一種長期抗戰,除了維持病人的信心及正面態度,家人及朋友的支持與陪伴也是不可或缺的良藥。林醫師建議患者術後需調整飲食及生活習慣,包括控制熱量、多菜少肉、戒菸戒酒、規律運動,能有效降低大腸直腸癌的復發並降低死亡率。除了調整生活習慣,林醫師強調,更重要的是務必定期回診並進行術後追蹤,而高準確度的追蹤工具,可幫助醫療團隊更準確掌握病情,讓患者活的更健康,更「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