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cky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勵志成長   發佈於 2014-07-30 15:52

遊戲式教養 教出3Q好寶寶

情緒教育推手 王宏哲
身為天才領袖幼兒醫學教育集團執行長的王宏哲,與許多帶著小孩前來求助、評估的家長接觸。經常在《請你跟我這樣過》或《姊妹淘心話》等節目露臉的他,原本在醫療體系擔任職能治療師多年,後來也跨領域攻讀腦科學研究所博士班。同是家有學齡前幼兒的爸爸,總以腦科學與兒童發展角度,不厭其煩的在各種場合,分享「科學育兒」的觀念與方法。
從親子演講、臨床諮詢和親子部落格的回覆中,王宏哲觀察到現在的孩子大部分都可以被養得很好,可是愈來愈多的爸媽卻反映,不知道如何跟孩子互動。
三個Q,比高IQ更重要
臨床經驗讓王宏哲體認到,每個家庭在每段不同的親子關係上,做法必須有所不同,父母要不斷的從孩子身上學習,用適合孩子的方式跟他溝通、互動,幫助孩子建立快樂正向的情緒管理能力。
在《教孩子比IQ更重要的事》一書中,王宏哲認為擁有正向快樂的情緒智能(EQ)、冒險進取的逆境智能(AQ),與在未來持續進步的創意智能(CQ),是比IQ更重要的事。如何應對孩子棘手的情緒行為?他在書中提出小遊戲,供家長檢視與演練。
譬如他很建議父母從親子遊戲中,陪伴孩子輕鬆面對情緒。像揉「氣」球的遊戲,便是讓孩子在生氣時,用紙筆把不開心畫下來,然後用力揉成球,再狠狠扔進垃圾筒。而「撕撕樂」小遊戲,則是當孩子產生負面情緒時,大人可以拿張不要的紙,跟孩子一起玩撕紙遊戲,看誰可以把紙撕得最碎。在把紙撕碎的過程,不僅訓練到的手指頭小肌肉,情緒在窸窸窣窣的聲音中往往也會逐漸緩和。
書中針對許多讓父母煩惱的孩子情緒行為,王宏哲也提出許多觀察點。家長不妨可以檢視,自己慣常的作法是真能培養出好情緒寶寶,還是反其道而行?
檢視教養語言,忌貼標籤
一、愛發脾氣:「你又愛生氣!你又亂發脾氣了!」你經常這樣對孩子說嗎?其實,這是對孩子人格貼負面標籤;比較好的方式是對事不對人,不在第一時間用不正確的言教批評。王宏哲解釋,兒童情緒發展成熟速度的快慢通常因人而異,而成熟程度則倚靠後天環境的培養。生氣是人類的基本情緒,「愛生氣」這件事,則與後天的家庭教育與教養有關。
二、無法接受與家人分開:分離焦慮的行為,在兒童發展初期是一個正常的現象,約六到八個月開始,十八個月到兩歲半為高峰期,三歲以上則逐漸消失。有分離焦慮問題的孩子,無法離開主要照顧者,無法單獨入睡。幼兒教育研究顯示,分離焦慮是孩子不願意上學最主要的因素,應及早引導孩子參與團體遊戲,增加社交互動技巧。
三、敏感、退縮行為:孩子被碰觸時有激烈的情緒反應?對日常生活用品如衣物、玩具等有明顯偏好?時常抗拒與主要照顧者分開?王宏哲建議,生性害羞的敏感型孩子,從小應儘可能滿足他對愛的需求,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並鼓勵爸爸及其他家人多與孩子互動。
四、不會交朋友:父母可以觀察,孩子是否與他人經常有眼神接觸?眼神互動為非口語的表達形式,讓孩子在與人互動的同時,也展現禮貌性的眼神交流,可提升孩子未來交朋友成功率。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也可適時給予協助。如帶孩子到公園與其他孩子一起分享遊樂設施;多邀請朋友的孩子到家裡一起玩,或讓孩子在家裡練習「來表演、說一說」的遊戲,增加孩子在面對他人說話時能有自信。
不斷推動「從遊戲中教孩子」的王宏哲,在這本書中透過各種分齡遊戲,讓家長學習如何教孩子「比IQ更重要的事」。
無論是零到三歲寶寶、學前幼兒甚至七歲以上的學齡兒童,都可從中找到適合的遊戲,讓家庭的好情緒,就從輕鬆無負擔的親子互動開始。
【教養金句】不過度保護,不拿孩子比較,不要只重智能開發,是我認為比開發孩子IQ更重要的事。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