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gooh 發達集團營運長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4-05-07 06:49

新聞眼/眼光+技術 大立光成在「能捨」

【聯合報╱本報記者彭慧明】
2014.05.07 02:54 am
台股遲遲攻不上九千點,大立光卻率先把股王門檻推高到兩千元。外界愛問大立光成功之道,其實都寫在其官網上。
大立光每年都研發全新技術,二OO二年押寶行動產品,開發出三百萬畫素手機鏡頭;七年後,更推升到一千兩百萬畫素的自動對焦鏡頭。在一線大廠高階手機鏡頭的市占率上,大立光數一數二。
一九八七年,林耀英和陳世卿創辦大立光,當時還是玻璃光學鏡片風靡的年代,兩人聽從客戶建議,認為手機終將興起,塑膠鏡片將取代玻璃鏡片,市場機會更大,於是嘗試投入。塑膠原料看似輕盈好操作,但不耐壓、不耐熱,要做到對焦精準,難度更高於玻璃鏡片。
大立光的成功,是看準趨勢、掌握技術能力,還要能捨。
林耀英的原則是「用人少、價格高」,他將大量資源投注在學習與研發新技術,特別是行動裝置的需求,二OO二年後就減少非手機產品生產,加速研發手機鏡頭。
這項趨勢,日本不少大廠如Nikon、Canon看得出來,卻捨不下市場優勢和玻璃技術,直到最近兩年,才因高階手機拍照功能壓縮數位相機市場,開始轉型。
大立光更從建廠就嚴格控制生產環境,連溫、濕度都要講究,手機鏡頭製作經過好幾道工序,每道工序的良率「差之毫釐」,往往結果失之千里。
「能做蘋果的鏡頭,就是全部品牌都能做!」一位供應鏈業者說,大立光在高階鏡頭幾乎獨占,就連蘋果一向習慣尋找替代供應商,但在高階手機鏡頭就只能找大立光。
近十年來,電子代工業的毛利率從保五到保三,乃至成為電子「慘」業,大立光的毛利率卻年年上漲,今年第一季達五成五,等於賣一顆賺半顆,完全壓倒市場。
其他光學元件業者獲利加總,還不如大立光一家,前瞻眼光與技術能力,正是股王最強支柱。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