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如 發達公司總經理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4-02-10 22:39

出口表現 挑戰不少

出口表現 挑戰不少
(中央社記者吳佳穎台北2014年2月10日電)1月出口較去年同期衰退5.3%,調整春節季節因素後約與去年持平;學者認為,出口趨勢要1、2月合併看較準確,但目前台灣出口挑戰仍多,未來還是要「戒慎恐懼」。
財政部統計處今(10)日公布,民國103年1月出口總值243.1億美元,年減5.3%,月減7.9%。1月進口則為213.4億美元,較上月減11.8%,年減15.2%。
財政部統計處長葉滿足表示,1月逢農曆春節連續假期,亞洲地區(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需求走緩,導致出口較上年同月減5.3%,進口也減15.2%;但經調整季節變動因素後,出口較上年同月增0.1%,進口則減3.6%。
她說,出口產品中,光學器材1月出口較去年同期減了13.6億美元是來到了低點,資通產品也是低點,抑低1月出口表現;但電子產品仍強,出口動能還在。
在主要出口地區,1月出口對中國大陸與香港、東協六國是負成長,主要因為這些地區有過農曆新年習俗;對日本、美國、對歐洲的出口都是正成長。
葉滿足預估,1到2月加起來會是正成長,第1季出口也可達預測目標年增0.3%。
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認為,觀察幾個有春節干擾因素的地區,包括台灣、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和韓國,台灣出口的衰退幅度還是較大;要等2月出口數據公布,1、2月一起看比較能看出正確趨勢。
梁國源表示,就這幾次出口表現,都是全球或區域經濟好轉時,台灣出口未必能同步增加,所以對未來的出口需要「戒慎恐懼」。
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龔明鑫表示,由於去年底有「失落的數據」,讓去年12月出口數據變好,而今年1月台灣對主要出口市場中國大陸因季節因素有1成的衰退,這樣推測起來,去年12月出口是因為春節提前出貨而好轉,是短期刺激,並不能解讀為正面訊號。
龔明鑫認為,2月出口的挑戰仍高,尤其歐美經濟好轉呈現的,並不是內需增加,而是他們的「再工業化」讓出口變好,另外,中國大陸的進口替代,還有下游產業技術也越來越好,不少台灣的代工轉移到大陸,弱化台灣產業鏈的關係,因此台灣的出口可說面臨歐美與大陸的「雙重競爭」。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